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千亿徐工背后的故事

2013-03-21 10:05 性质:转载 作者:徐工 来源:徐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更加注重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的先进性和可靠性。”2012年 12月4日,在徐工集团经营工作会议上,王民第一次提出了这个被称为“三个更加注重”的企业发展方向。
  “三个更加注重”的核心其实在于更注重发展的质量。王民说,量的积聚的阶段对于徐工来讲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徐工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王民讲,近年来,徐工飞速发展,但是效益水平的发展并没有跟上规模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徐工在量的积聚的过程中是付出了代价的。”
  事实上,付出代价的并不只是徐工一家,2008年之前行业的高速增长以及此后的四万亿政策带来的又一次发展高峰,让许多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在关于企业的量变发展。在这几年行业各家企业的经营数据的起伏上,这一点都有所体现,尤其以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赶不上企业营业  收入增长幅度的现象最为显著。这一点,外资、本土企业几乎无一幸免。
  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徐工就不可能再盲目地追求企业规模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徐工的新总部,除了总部办公楼及必要配套设施之外,整个区域都被研究院所占据,从某种意义上,徐工正在强化技术驱动的能量,并将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做企业,要看长远。尤其是想要做一家受尊敬的企业,更要理解做什么才能受到尊敬。”在这次机构改革的浪潮中,发现企业原有问题并予以改进的同时,提升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的质量,是王民尤为关心的重点。
  并不轻松的“十二五”
  “千亿级、国际化、世界级”,这是徐工为自己制定的“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没有实现,还不能够松气,王民说,这意味着,营业规模达到1000亿只是一个开始,距离“十二五”末期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还很远。


国内最先进的压路机生产线

  事实上,这一口号的最早提出是在2009年,“十二五”开始的前一年,当年徐工的营业收入为500亿元。2012年,徐工集团的营业收入即超过1000亿元,按道理说已经是“千亿级”,从1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突破似乎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那么,这一战略发展目标是否要作出修订呢?
  “1000亿元是千亿级,2000亿元、3000亿元也是千亿级,这一目标没有必要进行调整,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文字上的修订”,王民的这一番话,再次显示出他和他领导下的徐工的务实作风。
  王民说,事实上,这一战略发展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千亿级”反而相对是其中最容易实现的。
  虽然说徐工的国际化进程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中开展最早也是目前最有成效的。但王民并不认为徐工的“国际化”目标已经实现。他说,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拥有的都是“点”,不是“线”,更不是“面”。就像在非洲,很多国家都非常认可徐工的机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徐工在非洲已经形成了协同效应,每一个市场之间仍相对较为孤立。
  2011年,当营业收入达到870亿元时,徐工集团的营业收入规模就跃居世界工程机械企业第五位。但是,王民同样不认可企业的“世界级”目标已经实现。他说,在南美、在中东,徐工的机器可以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欧洲、美洲呢?
  并购施维英,徐工的一个目标就是将其作为企业在欧洲的桥头堡,要用这门架在欧洲大陆上的“大炮”,不仅为徐工“炸”开欧洲市场的口子,更要帮助徐工的全系列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所以,前面的路还很漫长”,作为徐工集团的掌门人,王民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并未将眉头紧锁,我们可以猜想,此时在他的心中正在酝酿着新的蓝图。

1234567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