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太重三“女侠”:圆了中国起重机之梦

2014-05-12 09:24 性质:转载 作者:中心财经 来源:中心财经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老大姐李郎明:她托起了航天塔吊起重机

   李朗明已经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60多个春秋。待人谦逊,外表安静,内心火热,事业火爆;不到50公斤的体重甚至显得有些弱不禁风,而2×500吨桥机、800吨的起重设备却出自她的手。这就是技术中心起重运输设备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朗明。

  她喜欢用“傻老太婆”给自己一个定义,温柔的笑容后面却透露出一份执着的自信。

  有人问她,“你创造了那么多第一,为什么不去更好的地方发展?”她用责任与忠贞诠释着对太重、对祖国的感情。

  一向平静的李朗明在发射塔架前,在水的汪洋中,在炎热的炼钢车间,在飞速奔驰的铁路线上,总是沉浸在兴奋中。她的平静与火热造就了一种业绩、一种人生、一种境界。

  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静静地矗立着。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一位来自山西太重的技术人员就在现场,她是西昌卫星发射塔吊主任设计师李朗明。

  17时00分,塔架上测试操作人员开始撤离。

  这一刻,塔吊还在忙着吊燃料罐,李朗明紧张地注视着发射塔架。

  “设备应该没有问题”,李朗明告诉自己。发射现场17℃的气温还是让李朗明感觉到了些许的凉意,她加了一件毛衫。

  “最后一罐燃料吊装完备!”李朗明低头看了看手表,17时55分。

  “……6、5、4、3、2、1,点火!”

  18时05分,承载着国人奔月梦的“嫦娥一号”开始了为期1年的探月之旅,李朗明淹没在了欢呼的人群中……

  这是李朗明第几次参与发射塔吊的设计,她已经有些记不清了。她只知道从接到设计塔吊任务的那一刻起,她就需要时刻把自己调整到临战状态。在2003年5月的一天晚上11时左右,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李朗明从睡梦中吵醒。电话是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打来的,是神舟五号的塔吊排绳机构发生故障。当时神舟五号已经准备组装了,急得李朗明放下电话就直奔办公室去了,那天晚上她查了一宿资料。事后,李朗明说,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压力真的是太大了。但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问题逐渐明朗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轻松,这是最快乐的。

  “航天探索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采访中,李朗明总是微微地提高声音来强调这一点。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是在2005年10月12日上午,和以前一样,李朗明早早地来到发射塔架前,她习惯看着塔吊完成最后的使命。可是当拖着橘红色火龙的火箭载着“神六”消失在云层中时,李朗明却开始呕吐不止。她自己知道,这是精神高度紧张导致的一种生理反应。

  而这样强烈的身体反应几乎在每次神舟系列发射的时候,李朗明都会遇到。可是她默默地承受着,因为她深深懂得,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离开。

  2007年,李朗明又承担了岢岚卫星发射塔吊主任设计师。

  从太原到酒泉、再到西昌,在我国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李朗明穿行了多少次,只有坚实的脚步记载着。

  李朗明钟情于水电站,她说,水电站是播撒幸福的地方,毕生的精力都给了它,还是觉得不够。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吨位、高扬程起升机构布置的难题还在困扰着国内起重机界。当时,李朗明接到了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设计任务,难题主要在于起升机构上卷筒的缠绕,传统的缠绕方法是单层缠绕,而水电站高水头、大容量,这样的方法就不适用了。李朗明对难题有着天生的兴趣,她开始没日没夜地画图,1张、2张、3张……作废的图纸堆了1尺多高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整整1个月,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了一种多层缠绕的技术适用于“大吨位、高扬程”的水电站,最终她发明了“大吨位、高扬程、多层缠绕折线卷筒”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三峡等水电站得到广泛应用,也被列为了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日子,李朗明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解释自己的勇气和坚持。她说,找不到好的方法的时候,难,是真难,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没有退路。

  龙滩水电站在红水河上游,当时是国内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电工程。在设计这个水电站的桥机时,太重专门请来了德国专家一起设计方案。最后,李朗明的设计组设计出了2×500吨桥机的方案,德国专家看完方案,没有拿出他们自己的方案,而说出了一句话:你们的设计是最好的。

  李朗明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太重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首成这样说:“在挑战性的设计任务面前,朗明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对科研,她有用不完的激情,使不完的劲儿。”

    李朗明就是这样沉浸着、享受着、快乐着……

  “李工”品牌,用责任与忠诚诠释。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李朗明的人生“李工”品牌,用责任与忠诚诠释。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李朗明的人生就是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开始的。李朗明是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诞生的,父母把歌词中的明朗调了个个,就成了朗明,而孩子却用责任和忠贞在一个甲子的时光里认真地阐释着这两个字。

  在神舟五号飞船的塔吊设计方案审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个别专家不同意李朗明使用的电机型号,要求使用由专家指定的电机型号。可是李朗明是“大吨位、高扬程、多层缠绕折线卷筒”技术的发明者,她知道这个型号的电机是最合适的。这个时候,李朗明坚定地说:“我对我的设计负责,我对航天事业负责。”接着,她用准确无误的计算说服了对方。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证明李朗明的选择是正确的,事后,装备部的负责人见了李朗明,第一句话就是“你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了大功”。

  责任,是李朗明为起重机事业而担在肩上的重量。她在科研岗位上一干就干了几十年,回首往事时,她说,我没有给工程、给太重、给祖国造成太大的损失。

1234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