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太重三“女侠”:圆了中国起重机之梦

2014-05-12 09:24 性质:转载 作者:中心财经 来源:中心财经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三姐闫少泉:她托起了亚洲最大的起重机

  起重机,在人们眼里堪称大力士了,而一次能起吊480吨的大型起重机,更可称之为钢铁巨人。2005年以来,当我国第一台480吨起重机在太重集团诞生后,立刻引起了轰动效应。随着它的问世,承担这台“钢铁巨人”的主任设计师、太重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闫少泉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19年前,年仅21岁的闫少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到太重技术中心起重研究所当了一名设计员。多年来她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在一次次重大产品的设计工作中显示出卓越的业务水平。于是,她成为技术中心的业务骨干,太重内部专家、太原重工设计技术带头人。

  2005年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过,一副千斤重担压在了闫少泉柔弱的双肩——主持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80吨铸造起重机。这台起重机的起重量不仅在国内最大,而且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是最大的,其技术性能也是起重机制造史上最先进的。市场总是充满了竞争,而太重所面临的几家强硬对手无一例外地均与国外大公司进行着合作,太重能否在投标中取胜,关键决定于设计方案的优劣。

    夜,已经很深了,墙上的时钟敲了两下。闫少泉躺在床上凝视着满天的星斗,竟没有一丝睡意。已经好几天了,她一直苦思冥想一种更先进的设计方案。突然,一种新的创意像夜空的一道闪电,顷刻间使她升腾出一束灵感的火花。 “有了!”她翻身一跃而起,披衣坐在台灯前仔细地画起草图……清晨,双眼微肿的她一脸喜色地闯进所长办公室的门,像联珠炮似地一口气道出了她的两个全新方案:三减速器四梁六轨方案和大减速器四梁六轨方案。这两个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所长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闫少泉决心趁热打铁,她一天也不耽搁,当天夜里就乘上开往东北的火车,到马钢公司与那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商讨研究自己的方案。对方在仔细比较后,最终选定了大减速器四梁六轨方案,认为这个方案中采用了四梁六轨桥架、上下部双层主小车和主起升大减速器的新型结构,具有传动环节少、分组性好、结构合理的特点,不仅运行平稳,而且安全可靠,相比其它几家投标企业的方案,太重是最好的。2005年2月,太重一举拿到马钢6台480吨起重机的合同。在国内特大型起重机制造领域里,太重依旧是遥遥领先。

    打造“钢铁巨人”的战役全面铺开了。闫少泉带领的小组承担了主攻任务,她被指定为这一重大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没有现成的图纸可供参考,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信心加上本领,打胜仗便有了九成把握。设计方案再好也终究不过是纸上的东西,要使它成为现实,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劳动。设计小组的同志们大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越是技术先进的产品设计起来越难。这台钢铁巨人就有三大难点:首先是在整体布置上,由于在这么大型的铸造吊上采用四梁六轨式桥架,上下部小车、主起升大减速器传动的结构形式,既要考虑到副小车的运行空间,又不能将主小车上的大减速器的中心距增加到很大,否则就会增加生产车间的制造难度。闫少泉和小组同志们讨论,又带着问题到生产现场实际了解情况,经过多方比较和反复测算,最终确定了总体布局上的最优方案。

    第二个难点在小车架的刚度设计上。为了降低整车高度,将起升机构大减速器的大齿轮一部分埋在小车架的上平面以下,把大减速器的下箱体与小车架焊在一起,这样就必须考虑到大减速器的受力,小车架的刚度设计要非常恰当才行。闫少泉在这个问题上没少下功夫,她一次次的测算,然后否定了,再测算,再否定。下班时间到了,小组同志们谁也不走,人人桌上放着面包和方便面,饿了喝点开水随便吃上几口,又接着工作起来,经过多少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小车架与减速器整体进行分析计算后,最终确定了小车架最适宜的刚度。

    第三个难点在大减速器的设计上,由于减速器长达12米,小车架受力变形后对齿轮的啮合会产生影响,因而在齿轮的设计上必须要反复计算精确,方可保证减速器的运行平稳。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交货期越来越紧,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周期只能越短越好。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如今从事同一项设计项目,难度比原来大了好几倍。而可供设计的时间仅有原来的几分之一。从春到夏,闫少泉已记不清自已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只知道和小组同志们一道,整整7个月没有休过节假日和星期天。爱人也是省城一家科研部门的技术人员,工作很忙,两口子都把心扑在事业上,常常到深夜才能见上面,白天都很难在一块吃上顿热饭,孩子从小长这么大,全凭双方老人帮助料理照管。回想起这些往事,闫少泉心中一直充分满了对老人和孩子的愧疚。

    2006年初,凝聚着太重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汗水和心血的“钢铁巨人”一台接一台运抵马钢公司,在生产中一显身手。闫少泉笑了,她笑得那么坦然,那么舒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