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 培育人才
捐资助学,成人达才,是李新炎先生始终关注并乐此不彼的慈善工作。他常说,国家要繁荣昌盛,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是最基础的工作。
从2002年开始,他就对上杭县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实行资助,与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对那些家庭十分困难、遭遇天灾人祸以及失去父母的孤儿,资助他们在中、小学期间的全额学费和生活费,直至高中毕业。基金会成立后,他继续资助这些贫困学生,并资助部分极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到2012年,李新炎先生和他的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了上杭2310名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多达274万元。
从2007年开始,李新炎慈善基金会又将捐资助学的范围扩大到龙岩市的“五县一市一区”和江西的高安市;2012年又在此基础上将龙岩一中、龙岩高中和龙岩学院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受助单位,进一步帮助新入高校的贫困学生。七年来,李新炎慈善基金会又捐助了1247万元助学款额,又有5300多名的贫困学生在资金会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此外,李新炎先生还主动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系,由基金会向复旦大学硕博连读学生成长基金捐赠50万元,用于资助该院攻读硕士、博士等进行国家科研的贫困学生,为国家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助孤助困 广施仁德
孤儿是最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的弱势群体。李新炎先生特别关注革命老区的孤儿养育问题。在他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基金会设立爱心助孤项目,先后对上杭、连城、漳平、武平等4个县(市)贫困孤儿进行资助。连城县有两位无依无靠,从小就被弃养的女孤,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基金会还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并帮助她们分别进入龙岩一中和龙岩华侨中学读书,每个月发给她们每人400元生活费,直至她们高中毕业。其中一位孤儿进入大学,另一位成为幼儿教师。六年来,基金会助孤总额105万元,直接受助孤儿1050人(次)。
济困扶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新炎先生十分关注城镇下岗待业的特困职工,为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基金会从2008年开始,与龙岩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联手,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的活动。资助对象为龙岩市企业下岗职工或家庭因天灾人祸,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贫困职工家庭。每年资助50户贫困家庭,每户1000~2000元。每年春节,李新炎先生夫妇还经常挤时间前往革命老区的边远山村,对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重点的帮助。六年来,基金会先后资助了400多户的贫困职工,发放资金90余万元。
助医助侨 奉送温暖
李新炎先生还十分关心患有重大疾病、生活十分贫困的青少年学生、低保户和下岗职工。经他提议,基金会从2007年开始就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患癌症、白血病、心脏病和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贫困患者,并把中小学生重病患者作为重点资助对象。随着基金会关爱助医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前来申报救助的贫困患者逐年增多。2012年基金会助医项目资金从原有30万元增加至40万元,2013年又增至50万元。六年来,基金会助医资金总额高达208万余元,直接受助患者达到490人(次)。
李新炎先生是港澳侨界杰出人士。多年来,他关心侨务工作,关注归侨、侨眷生活。当他了解到龙岩市部分早年归侨、侨眷,由于年老体衰、无依无靠,生活困难的情况后,嘱咐基金会给予关心、扶助。2009年,李新炎慈善基金会首开全省“以侨助侨”先河,设立“扶贫助侨”项目。资助对象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贫困归侨和侨眷。2010年,资助额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10万元。连续五年,受助贫困侨属、侨眷286人(次),资助总额达45万元。该项目实施以来,在海内外侨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广大归侨,侨眷的普遍赞誉,收到了省侨办领导的较高评价。
赈灾救灾 播撒大爱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次日,李新炎先生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献500万元,成为全省民营企业向四川灾区捐款最早、数额最大的一笔,当晚中央电视台转播了这一消息;6月上旬,李新炎先生又派专人前往四川彭州市隆丰、军乐镇慰问,并连续两年向两镇受灾高中贫困生捐资10万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的地震,李新炎先生从上海打电话给龙岩李新炎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商榷,要求尽快通过民政部门,以基金会名义向青海玉树灾区捐款;22日,在全省“情系玉树、大爱海西”的慈善晚会上,李新炎慈善基金会在会上举牌向灾区捐赠200万元,成为当晚全省为灾区捐资额最多的三个单位之一。2010年8月,福建发生严重水灾,李新炎先生亲赴闽北灾区考察,并当即以中国
龙工名义捐助灾区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