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新思维

2013-01-26 09:04 性质:转载 作者:中联 来源:中联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在詹纯新的引领下,中联重科通过体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不断推进“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发展。詹纯新称,在中联重科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的战略发展过程中,“专业化摆在首位,是中联的根本。”
  现在,中联重科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代表中国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就在2012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简称“ISO/TC96”)秘书处落户中联重科,这是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第一个ISO秘书处。这也充分显示出中联重科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主导地位。
  “企业的强大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强盛的符号,成就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利益,具备全球行业掌控能力的国家公司是当今中国崛起的需要。”詹纯新说。
  国际视野
  作为跨国企业,中联重科具有国际视野,中联重科的高层精心制定品质战略,注重对全球行业发展态势的研究,把企业经营放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之中,强化战略的前瞻性,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得益于海外并购。在中联重科多次海外并购中,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西法公司值得一提。彼时,西法公司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在被中联重科收购后,经过磨合,中联重科对这家企业成功进行了整合。这也成为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公司的经典案例。目前,中联重科的海外业务已经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远销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欧美、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并不鲜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向海外,进行跨国并购的难题在于文化融合。
  “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之难,难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难在对国外人文环境的理解,难在对各国贸易壁垒的突破,难在没有国际化的人才,难在相当多的中国企业,还在用中国式的思维做国际化的事情。”詹纯新说。
  在国际化过程中,詹纯新带领中联重科探索出了“中联模式”。 詹纯新根据中联重科的跨国并购实践总结了五个基本原则,即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
  包容就是用尊重理解和主动适应达成文化的融合,“首先去换位思考,只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海涵他人,才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共享就是成果风险共担,打造利益的共同体。“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企业并购后,对管理团队进行股权激励,在绑定利益的同时凝聚人心。”
  责任就是用负责的行为赢得当地的尊敬;规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共舞就是定好角色、定好流程各就各位。“共舞是收购之后的整合行为,更是持续的经营行为,只有共舞才能实现战略上的统一,管理上的一体化,技术上的协同,市场上渠道共享和文化上的和谐。”
  詹纯新坚持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战略,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得益于国家多年来的培育和扶持,中国已经形成了产生世界级企业的土壤,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从70年代、80年代的摸索,到新世纪之后的高速发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重要经济的支撑点。”
  持续创新
  詹纯新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量的积累、规模的扩大,更应是经营质量的同步提升。而提升质量,就需要企业持续创新。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