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究所是德国在世界疲劳强度研究比较强也比较早的一个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一年以后,大家相处得很愉快,我也学到了很多国外知识。但是,有一次谈话改变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一位研究所的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是正教授,那么你在企业工作过吗?我说没有,我很实在,没有就没有。他说对不起,在德国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人是不能够做教授的。所以,很多教授是在企业做过一段时间再到大学任职。
当时,我也是年轻气盛,心理上不太能够接受,感觉是不是对方不尊重我?其实,后来一想,不是这样,他们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的是事实。后来,我就跟他们讲,以后我可以补这门课(到企业工作),就这么决定了。碰巧的是,在回国之前,刚好有企业在德国招聘,要求有在德国工作的经验,还得是博士,于是我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到企业工作之后,发现有很多东西是学校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这个决定不只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也是对职业模式的一种挑战。在那段工作期间,我有机会前后两年时间在(林德)总部,一边参与设计,一边做项目。总的感受是在学校搞了很多研究,也发表了很多论文,获了很多奖项。但是,研究必须最后变成产品。为什么叫研发?Research和Development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研没有发是不行的,学校在这一点上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我认为学校要把研究的东西在企业变成产品,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这样研发才有价值。这也是我从大学来到企业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
记者:您曾提到一个企业在高速发展期最重要的是管理,您现在做的是研发团队的管理,研发项目的管理,就您此前工作过的林德叉车和现在的
山河智能来说,您认为差异在哪里?未来这种差异会否改变?
张云龙: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势,我们绝不希望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比如,国营企业更人性化,但是效率可能有些欠缺,管理、执行力欠弱。外资企业在管理上很完善,在执行上很到位,但是在人文关怀上,至少对中方人员的关怀上不如民营企业。
我们山河智能现在是综合了这两种模式的优势。比如,我们的效率很高,同时在人文关怀方面也做得很好,特别是在何清华老师(山河智能董事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带领下,我们的团队基本都是学者出身的,整个管理比较人性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民营企业有它的优势。当然,在管理上,
山河智能只有十几年的实践,而林德叉车已经走了100多年,在经验上后者肯定要强一些,但是山河智能还非常年轻,这样的一个朝气勃发的公司就算走了弯路也有机会改正,这就成了我们的优势。
与此同时,山河智能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在技术、管理、财务、生产各方面都引入或借鉴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并应用到各个分公司及全国各地的研究基地,我们期望打造一个更加国际化、更有效率、更加务实、更加团结的团队。这种雄心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感召力,再加上何老师个人的感召力,以及山河智能这个民族品牌的感召力,促使我最终加入山河智能。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把
山河智能做得更好更强大,把山河智能这个民族品牌做成一个世界性的品牌。
创新铺就山河崛起之路
从1999年创立至今,山河智能仅用了7年时间就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蝉联中小板块上市公司50强,并以自主创新为基石构建起高效率、高品质的制造体系。目前企业总资产超过40亿元,以长沙为总部,在国内外建立了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逐步建成一个以上市公司山河智能为主体、以工程机械为主业、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山河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