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徐工:一个地方工程机械国企的千亿元神话

2013-03-21 09:33 性质:转载 作者:徐工 来源:徐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工程机械这个不为人关注的行业却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2012年相继上演“微博口水战”、“间谍门”、“迁都门”等商战大片,三一重工还直接在美国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
  徐工集团似乎远离了这些喧嚣。
  真正的危机源于自己,企业要居危思进。据介绍,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激烈的竞争重压,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的经营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确立了两个不能失误:一是战略决策不能失误,二是内部的凝聚力和文化不能缺失。
  变革与创新是徐工发展的秘诀。
  徐工的研发力度是强大的,每年研发投入的比重都在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徐工拥有总投资10亿元的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龙头的国际一流研发大平台,并在德国、巴西等设有海外研发中心。拥有一支4000多人专门从事产品研发、工艺研究的技术队伍,汇集了100多名国内最高端工程机械领军型技术人才,有100多位德、美、日等工程机械专家在全球各地服务于徐工创新工作。
  徐工累计获得国家有效授权专利1582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突破百项,并主持或参与起草了近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徐工的产品经过十几年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主导产品销量创造了两个全球第一、12个全国第一,汽车起重机销量已连续9年世界第一,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已连续3年世界第一;平地机、摊铺机、高空消防车等9类主机和液压油缸、回转支承、驱动桥等3类核心零部件全面替代进口、全国销量第一。
“国际化”的战略
适者生存,唯勤是路
  2012年7月6日,当地时间18点。在一个百年厂房改造而来的会场内,一场载入历史的交割仪式正在举行。一个拥有78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一个全球著名的混凝土成套设备领导者,其52%的股权要交割给中国的一个地方国有企业。  两家体制完全不同的企业,此时共同站在了一起。
  创建于1934年的施维英公司是德国的家族式老店,在世界混凝土机械领域,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施维英以及意大利的CIFA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顶尖品牌。但在金融危机时,近年来的利润大幅缩水,施维英在中国市场也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在施维英深陷泥潭之时,徐工的收购机会也由此出现,最终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这家德国的百年老店被一家中国国企吞并。
  这是2012年开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海外收购的第四例重大案例。此前,柳工收购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收官,山东重工跨界收购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帝,三一重工对全球著名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德国普茨迈斯特的收购也于当年4月16日完成交割。
  至此,加上2008年中联重科对意大利混凝土设备商CIFA的收购,世界三大混凝土机械品牌皆被中国三大工程机械企业收入囊中,这标志着世界混凝土机械市场“三足鼎立”在中国正式形成。
  记者了解到,徐工是全国工程机械最早走出去的企业,实现了漂亮“三级跳”,最初是产品走出去和人走出去,近年来制造基地走了出去,现在是大手笔收购、整合国外大公司。2011年以来,徐工接连并购荷兰AMCA公司、德国FT公司和施维英公司,直接增加年海外收入约10亿美元。在海外市场开拓上,国内行业首家实现年出口总额突破13亿美元,产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海外产品保有量突破5万台,均居国内行业第一位。
  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百年发展史基本上是一部被欧洲、美国、日本等企业主宰的历史,但这样的格局现在已经被徐工集团率先打破,而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较量也许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
123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