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联重科 工程机械“中国时代”的开拓者

2013-01-25 09:13 性质:转载 来源:长沙晚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技术创新开辟工程机械中国航线
  7个人挣脱体制和思想的藩篱,组建团队,借款50万元开始创业。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中联重科的发端。1992年,作为汽车起重机专家和技术管理专家的詹纯新,从一位在长沙建设机械院描摹图纸研发专利的人走进市场,他的底气主要来自对个人及所依托研究院技术实力的自信。
  在井喷式市场滋养下,中联重科快速成长,国际工程机械更是加快来华投资步伐,短兵相接之下,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与技术成熟度是“洋品牌”引以为豪的利器。中联重科坚守的自主创新之路,终于在持久累积之后,厚积薄发。
  众所周知,工程机械承担着为很多国民经济部门和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生产工具的任务,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特点,其创新成果不仅要解决特殊工程出现的特殊困难,还对带动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传动意义。由中联重科等企业技术创新研制出的三桥底盘泵车、四桥6节臂泵车、大型塔式起重机、LTXM2100露天铣煤机等工程机械,自主解决了我国风力发电、建筑施工、桥梁建设、资源开发等国家基础建设和重点工程遭遇的瓶颈,避免受制于人的窘境。
  “洋为中用,中西融合”,中联重科不断收获国际化创新带来的效益。2012年,中联重科融合CIFA最新欧洲技术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碳纤维臂架泵车,并不断刷新泵车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该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制造已牢牢掌握世界最尖端的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成为同行业无与争锋的领头羊。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联重科行业技术覆盖率超过75%,企业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其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六桥底盘百吨汽车起重机、多功能军品车、TCR6055-32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LTXM2100露天铣煤机等,均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此外,全球最长臂架的三桥底盘泵车、全球最长四桥6节臂泵车、国内最大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越野轮胎起重机等,几乎都成了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引领性产品。
  中国的“卡特彼勒”已显端倪
  在世界工程机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中,有多件中国制造是在中联重科的生产线上诞生的。譬如,中联重科融合CIFA技术自主研发的碳纤维臂架泵车,以及101.18米的世界最长臂架泵车、110.68米的世界最长臂架塔机、起重吨位为2000多吨的世界最大轮式起重机等。
  2009年以来,在中联-CIFA复合技术创新平台上,诞生了众多引领全球混凝土机械发展潮流的前沿技术,其中之一是中联重科拥有全球专利的碳纤维臂技术,该技术被行业称为实现“制造最好泵车”的利器。中国混凝土机械协会名誉会长陈润余评价说:“中联重科碳纤维臂架泵车不仅是泵车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更是全球工程机械基础技术研究领域一项创世纪的杰作。”
  2012年5月21日,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ISO/TMB)批准,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96)由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迁往中国,落户中联重科。“这是一根代表行业地位和话语权的权杖”,一位工程机械制造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是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对于中联重科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企业的接纳与信任。”
  20年的坚守,中联重科用事实证明,惟有自主创新取得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引领者。2012半年报的数据显示,“中联重科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8%,居工程机械企业榜首,位登中国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全国五强。”
  “我希望把中联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一艘引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航空母舰’,更希望看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集体登上世界竞争的舞台,在世界工程机械产业中拥有话语权。”这是詹纯新为之努力的理想,他坚信,未来十年,中国一定能够产生自己的“小松”和“卡特彼勒”,诞生一批世界级企业,对于已崛起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有人说,20年前,中联重科仅仅是躺在字典里四个没有关联的汉字,20年后,一个叫“中联重科”的名号无需牌匾金饰,已经蜚声全球。中联重科从长沙起步走到今天,其名号已远非现代传媒或口口相传的影响所能及,其表现出的真诚与执著,坚毅与担当,已稳稳端坐人心,风雨难摧。

123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