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胡怡琳)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下简称“中海集团”)爆出一桩中国航运界罕见的财务丑闻。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的巨额运费收入及部分投资款,在春节前后查出被公司内部人非法截留转移。
目前已确认的抽逃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3亿元),主要涉案人员中海集团韩国控股的财务部负责人兼审计李克江在逃。釜山公司为中海集团韩国控股公司下属企业,主营集装箱业务。知情人士透露,中海集团所有驻海外的财务体制是:控股公司掌控下属企业的全部财务和资金结算。
这已是中海集团近年来发生的第二桩“资金门”事件。2006年6月起,中海集团就曾将所获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近25亿人民币违规进行股票投资,在2007年被查出后,受到中国银监会通报批评,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当年对公司予以降分处理的通报。
2008年4月1日,中海集团正式宣布成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由集团总裁李绍德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目前,中海集团正在对近百家海外分公司和代理办事处进行大检查,主要针对资金往来,尤其是应收账款是否及时到账等日常运营资金流状况。
本报记者同时获悉,国务院国资委也对本案予以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向包括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五矿集团等多家在海外设有分公司的大型中央企业发出通报。
中国大型央企在如何监管海外分公司的财务安全上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仍然缺乏经验。在央企纷纷寻求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如何保障海外业务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事发
中海集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相关事件在年前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真正立案到集团层面全面介入自查是在春节前后开始的”。
该知情人士同时表示,已经确认的被挪走的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金,这些资金被分成一百多次逐步挪出公司账户,主要是通过对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包括运费在内的各种日常经营现金流中非法截留的,“李克江及公司财务团队难逃干系”。
中海集团宣传部、集团总经理办人士拒绝对此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中海集团旗下韩国控股总裁张晓辉(音,ZhangXiaohui)拒绝回应任何询问。李克江也是韩国釜山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中海釜山公司是中海集团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海外公司之一,也是位于中海集团近几年所实施的“走出去”海外战略的重点区域内。“在中海的全球发展战略中,一度把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周边市场,也就是东南亚和日韩等地。”中海集团内部人士4月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海集团在韩国釜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万TEU左右,要略高于中远集团在当地的业务量。由于海外分公司还包括油轮、干散货等业务,因此目前无法得知中海集团釜山公司的准确经营数字。
业内人士说,由于中国洋山港的兴建,釜山港近年来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转运枢纽港地位优势已经逐步下降。
驻美国芝加哥的中资货代公司财务经理孙女士称,2006年前后,来自包括中国,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在内的出口中转货源对韩国釜山港的吞吐量贡献是非常大的。当时没有洋山港,所以像中国天津、大连等这些北方地区重要口岸城市到美国洛杉矶或者欧洲的航线基本上都会通过釜山港。
中海集团宣传部人士拒绝透露海外业务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中海驻韩国釜山公司的经营状况。但其称,“所有海外分公司的设立和日常决策权都在中海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或者分公司均只有执行权。”
中海集团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
4月1日,中海集团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由李绍德担任,委员会副主任由林建清担任;委员会成员有王大雄,张国发、沈满堂、叶小健等。
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委员会确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具体协调、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日常管理中的有关涉及风险控制和管理事项;具体组织落实风险控制和管理有关事项;并按照业务分管原则,实施对集团下属单位风险控制和管理事项的监督指导。
集团企管部为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牵头和职能部门。
内鬼
“起码在我的从业经验中,几乎没有听说过此类事件的发生。”一位做日韩航线多年的资深业务人员于2008年4月10日向本报记者表示, “航运企业的现金流本来出入就大,但能够分一百多次把款项转移出去,而且金额也不小,这在业内还是很罕见的,可见应该是内部人蓄谋已久的。”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此类事件的发生应该是中海集团在对海外公司资金结算的体制上存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
知情人士称,调查仍在进展之中,正处于最敏感时期,“现在还没有任何结论”。
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中国航运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主要路径:“航运公司一般会根据在海外的业务量,选择在当地开设控股型分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作的代理公司。而主要业务也以揽货、放货以及船代等客户维护服务为主。”
上述驻芝加哥的货代公司财务经理孙女士称,从财务上来说,运费是航运公司的主营收入,而一般像中海这样的大集团在海外的分公司如果是全资子公司,通常都采取独立核算制度,只需要报年账或者大账,不需要报明细账,有些公司甚至连现金流都不用向总部汇报,“如果没有涉及到上市公司,一般也不会有总部对海外分公司进行定期审计,这就导致了海外公司存在做假账的可能性。”
这位财务经理表示,做假账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虚报费用、发票开大、和供应商内外勾结,这些都有可能使利润做低,如果缺乏一个比较定期的审计或者财务监管制度,一般总公司总是到审核年终报表时才会发现问题。
行业内的收费标准各有不同,平均来看,比如从天津中转釜山到芝加哥的运费,大约一个4尺的集装箱柜就在3300-3700美金,一次交易的现金流其实就非常大,因此分一百多次转移如果没有仔细查,的确很容易被忽略。孙女士称,从行业经验来看,应该也不是一人所为,应该有其他财务人员或者外部供应商配合。
涉案核心人员中海韩国驻釜山的财务经理李克江目前在逃,无法得知是否有其他新的涉案人员卷入该起财务丑闻之中。2008年4月10日,本报记者致电中海集团计财部资金管理处,也未得到对此事的正面回应。
警示
业内人士称,2006年6月起,中海集团就曾将所获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近25亿人民币,违规进行股市投资。在2007年查出后,被中国银监会通报批评,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当年对公司予以降分处理的通报。可以说,此次案发,已是中海集团近年第二次被卷入“资金门”漩涡。
有消息灵通人士进一步向本报表示,此事已惊动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委方面已要求向所有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的央企进行通报。”
2008年4月1日,中海集团正式宣布成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以加强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知情人士称,该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事实上就是针对该事件的,“委员会主任由中海集团总裁李绍德亲自担任,足以想见集团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海集团已经开始对集团近百家海外分公司和代理办事处进行大检查。知情人士透露,该次全面自查行动短期内不会结束,“预计要到2008年6月份才可全面完成。因此是否还存在其他同样因资金监管漏洞所导致的损失,目前还不好说”。
相关消息:
中海集运撇清3亿资金门事件
(成都晚报/胡凌)昨日,有媒体报道了有关中海集团的一桩内部人舞弊案。报道中说,目前已确认的抽逃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主要涉案人员中海集团韩国控股的财务部负责人兼审计李克江在逃。
有市场人士甚至认为,在上周五普涨的清况下,中海集运却逆势下跌,或许就与此舞弊案有关。记者昨日下午立即与中海集运投资者关系的经理范安取得了联系,范安表示,首先,该案件正在侦查过程中,目前尚无定论,投资者若要了解详细情况,可到中海集团网站上参看集团正式发布的消息。第二,上市公司跟这个报道披露的韩国代理公司没有任何资产上的关系,因此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
中海集团昨日发布消息称,2008年1月31日集团接报中海韩国代理公司发生资金案,该公司财务部经理李克江涉案潜逃。有关司法部门接报后已立案,案情正在侦查过程中。
相关观察:
"中海丑闻"再暴央企危机管理软肋
近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爆出一桩中国航运界罕见的财务丑闻。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的巨额运费收入及部分投资款,在春节前后查出被公司内部人非法截留转移。目前已确认的抽逃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主要涉案人员中海集团韩国控股的财务部负责人兼审计李克江在逃。(4月13日《经济观察报》)
堂堂大型央企3亿元离奇失踪,实在触目惊心。笔者之所以将这次“意外”归咎于危机管理上的疲软,盖因这已是中海集团近年来发生的第二桩“资金门”事件。数亿资金悄然流失,有了第一次竟然还有第二次,难道教训还不够吗?如果说第一次还能“自圆其说”,那么丑闻再现时,又找托辞掩饰管理上的“硬伤”,显然是拿公众的智商开玩笑了。
提及中海集团这次高额资金失窃,盘旋在笔者脑海里的危机事件挥不去理还乱。从前些年的“三株”、“巨人”顷刻倒下,到德隆国际因媒体曝光引发资金链断裂,以及杜邦中国“特富龙”事件等等,再到眼下中海集团的“资金门”,无不昭示着中国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漫不经心、无所作为。
据报道,中海集团对此事在年前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真正立案到集团层面全面介入自查,是春节前后才开始的。这种“慢半拍”式的危机处理,岂是大型央企应有的作为?按理,有了第一次“资金门”危机,中海集团就应在最短时间内针对事件的起因、可能趋向及影响作出预测,并迅速作出反应。遗憾的是,第一次“资金门”的余悸显然没有让中海集团引以为戒。那么,3亿元离奇失踪之后,中海会不会再现第三次危机?对中海集团来说,此次东窗事发,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便会进一步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点对于哪怕是世界知名企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康泰克PPA事件、日本东芝的笔记本电脑风波,以及可口可乐中毒事件等,无不提醒业界: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有资产不容在管理疲软中遭受损失。
对于频发的“资金门”事件,难道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至少我们可以从找回管理者的使命感和加大财务督导力度这两方面做起。在某些企业看来,危机管理似乎是“危机”出现时才使用的管理。这正是最典型的危机管理误区。事实上,危机管理的基本功并不是危机出现后的工作,而是在此之前的严格细密的工作。倘若中海集团做到这一点,也不至于导致3亿国资离奇失踪。据报道,直至4月1日,中海集团才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显然企业和国有资产已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破产只有12个月。而这个世界上目前市值最高的软件巨无霸,所以能经历一次次包括来自政府与同行的无数次 “围剿”而安然无恙,恐怕与其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而中海集团此次“资金门”所暴露出的危机管理缺失,是否会提醒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也该在此领域学一学微软,及时补上一课。(王加荣)
2022-04-07 10:03
2022-04-02 08:03
2022-03-14 11:28
2022-03-14 11:26
2022-03-14 11:25
2021-03-03 10:33
2019-04-11 09:12
2018-08-31 17:47
2018-05-05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