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来,看看咱振华人的创新工作室!

2021-05-13 10:20 性质:转载 作者:上海振华重工 来源:上海振华重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近年来,振华重工工会全面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共创建劳模、工匠、技师创新工作室9家其中省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中交集团...

近年来,振华重工工会

全面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弘扬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共创建劳模、工匠、技师创新工作室9家

其中省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

中交集团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家

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

这些工作室在完成企业中心任务

攻克重难点课题

培养技能人才方面

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振华人的创新工作室吧!

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

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底在浦东新区总工会授权下挂牌成立,工作室带头人严兵享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领军人物”、2007-2009年上海市劳模及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工作室目前共有36名研究人员,承担工程船舶设计研发任务,主攻海上起重研究。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成功研发设计共24个工程项目,获得授权专利36项。特别是振华重工2016年交付的“振华30”轮,其所有设计图纸均由工作室成员完成。该船建成后,凭借其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贯通中的惊艳表现,获得了“海上巨无霸”等美誉。

一个优秀团队的背后,是每位团队成员过硬的技术本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集中精力科研攻关的同时,工作室还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事业培育新一代人才,成员们在严兵的带领下,争做海上起重机行业的领路人。

图片

魏钧劳模创新工作室

魏钧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12月,领衔人魏钧享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模,2017年被评为“上海工匠”并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入选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培养支持计划。

工作室吸收工人和技术人员共计59人,针对公司节能减排、制造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现场高难度焊接技术进行研究。近年来,工作室研究了船厂龙门起重机安装技术研究及应用、大型摩天轮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创立了“焊接十步操作法”,开展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终接头焊接应用的研究等。2018年,工作室在“嘉克杯”国际焊接比赛中荣获团体银奖和两个个人三等奖。

工作室形成了“传帮带五个步骤”,让新入职员工经过培训能够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还为公司培养了11名技师和16名高级工。

图片

王希平技能大师工作室

王希平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6月,领衔人王希平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余年,被称为港机装配调试的〝行业专家〞,连续多年被中交集团技能考核中心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工作室主要成员8人,在技术创新和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解决了大梁对中、车轮跑偏、轨道高度差等问题。针对现场研制的滑轮部装、摆放胎架等工装件荣获多项奖励,并在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工作室成立以来,牵头编制了《港口机械装配钳工施工工艺标准》《岸桥调试安全作业流程》等,从安全、质量、环保、节能等方面,创造经济效益、提升效率。为高效解决现场各类疑难杂症,工作室还成立了“机械调试沙龙”技术交流平台,共收到各类建议100余条,现已改进96条。

2015年起,工作室开展“导师带徒”活动,采取“一对一”模式对新员工进行专业指导,签订三方责任书并制定考核标准,制定“百人培养计划”,为公司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图片

徐建中劳模创新工作室

徐建中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20年4月成立,由16名高级工程师组成,领衔人徐建中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两项,获得19项国家授权专利,并获“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工作室主要从事长兴分公司承接项目的工艺技术、工装设计、场地规划、改革创新等工作。工作室设计研发了大型起重机箱梁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通过该技术打造箱梁自动化制造车间,效率提高55%。联合开发了智能物流调度信息化平台,使公司的流动机械调度提高效率19倍,实现智能化调度,设备利用率提高24%,油料成本节省32%,获得国家工信部互联网优秀案例奖;同时研发了大梁焊接工作站、耳板重磅板自动焊接工作站,为公司智能制造积累经验。团队每年设立课题30项以上,涵盖标准化、信息化、工装化、环保基建设备、顽症攻关、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难点。

图片

汪南技师创新工作室

汪南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是在“南通汪南高精度加工设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扩容,领衔人汪南是机械加工一线的专家,曾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并获多项专利。

工作室专注于高精度减速箱制造、海工产品和城建类的设备制造,致力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工艺、加工技术、工装设计、服务、管理、制度创新。目前工作室共9人,在日复一日的车间实践中,汪南带领团队创立了加工大型差动减速箱壳体的“支撑移位加工法”;引进高效刀具,变齿轮两次加工一次热处理工艺为一次热处理一次加工。工作室成立以来,获得二十多项专利和诸多创新成果,《海洋钻井平台升降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成果荣获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11月,《驱动总成(海上垂直钻机驱动部)》成果获南通市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

图片

王传存技术创新工作室

王传存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3月,主要围绕焊接涂装装配开展课题研究,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科技创新。

工作室先后完成大型构件平衡梁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小件涂装、数控高速划线印字喷码机项目。同时,王传存还带领团队完成了埋弧焊焊接生产线、轴类机加生产线、涂装自动化生产线方案的编制,以自动化装备倒逼生产工艺技术革新。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点,成功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和20项实用新型专利。涂装环保是车间工作的重中之重,王传存通过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和调研相关制造厂家,最终于2018年成功设计出一套契合公司生产实际的涂装流水线改进方案,并应用于上海振华港机重工小件事业部。

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工作室还培养出不少高技能人才,王传存在为学员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公司设备实际状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维修方案,使学员快速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图片

张明海港机创新工作室

张明海港机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3月,由机、电、液各专业港机设计研发核心人才组成,致力于公司港机产品创新研发、技术研讨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工作室创新硕果累累,其中,3E-PLUS超大型岸桥实现马士基18000箱船装卸需求,引领全球岸桥走向更大、更快、更高效;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大型双起升双小车岸桥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首创半圆形大梁岸桥突破传统理念;研制国产化新型电动推杆打破进口垄断;创新升级新八绳MAX机型等等。此外,团队自主研发的港机钢结构智能分析系统,标志着公司岸桥产品结构仿真分析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开创行业首个风洞数值模拟系统,提升岸桥抗风设计精准性与分析效率;集装箱锁销自动拆装系统实现集装箱自动拆锁功能,打通自动化码头“最后一公里”。

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发挥骨干人才“传帮带”作用,工作室下设港机青年创新工作室,引领青年成长成才,实现岗位建功,将人才培养、创新创效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发展合力。

图片

管林红工匠创新工作室

管林红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2月,由4名成员组成,致力于焊接、装配工艺技术创新。工作室聚焦一线职工在实际操作中反馈出的难点问题,从工艺改进、设备改造及发明创造方面优化工艺流程。

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其中,对公司涂装流水线车间运输平板车进行自动化改造,工作效率提升20%;设计制作的常规项目港机托架小车转运工装,实现运输过程中的本质安全;托架小车焊接翻转装置投入使用,获得2019年振华重工第三届青年论坛“五小”创新创效银奖。另外,工作室还对车间2台老式镗床设备进行免搭焊工装改进,实现车间快速、清洁及高效生产,有效提升了产品加工精度。

该工作室作为基层职工发明创新的孵化器,充分吸取一线职工的智慧,激发一线职工的创新研发热情。

图片

贺绍峰工匠创新工作室

贺绍峰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7月,目前共12名成员。工作室领衔人贺绍峰长期从事岸桥钢结构的工艺技术工作,深扎箱梁智能化制造第一线,带领团队成员,解决智能化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

为适应未来智能化制造,公司打造梁智能化制造车间贺绍峰工匠创工作室在车间的日常生产中,发现并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在车间的板单元制作阶段,拼板焊接利用“单面焊双面成型”设备进行操作,经常出现设备无法进行超过10毫米厚度钢板对接焊缝、焊剂铺撒不均匀、顶升设备不水平等现象,团队通过不断试验,最终解决了这些难题。另外,工作室还解决了板单元角钢焊接出现各类气孔及偏焊等问题,设计完成自重轻、可伸缩调节、携带方便的箱体柔性作业平台,获得工人们的一致好评。

图片

这些工作室团队

展现了振华人

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

以及传承协作、并肩奋战的团队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