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上海振华 用匠心筑梦深海

2020-06-15 09:21 性质:转载 作者:上海振华重工 来源:上海振华重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用匠心筑梦深海——记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提起“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不禁让人想起“振华30”轮在大桥最终接头吊装时惊艳亮相的画面。这艘由振华重工自主...

用匠心筑梦深海

——记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


提起“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不禁让人想起“振华30”轮在大桥最终接头吊装时惊艳亮相的画面。这艘由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能力12000吨自航全回转起重船的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又一“大国重器”的诞生。而“振华30”轮背后的设计者,正是严兵和他的同事们。

严兵,振华重工海工集团总工程师。由他领衔成立的“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一次次攻坚克难,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自主研发出“振华30”轮、5000吨起重船铺管“德合号”、4000吨起重船“华天龙号”等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的海洋工程船舶,它们荣获了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银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攻坚克难

自主研发国内首个千吨级起重船

在海底沉睡了800余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的出现,震惊世界。为了尽可能保护文物,保留完整的考古信息,国家文物部门于2003年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但难题也随之出现,完整打捞必须使用千吨以上的起重船。因此,广州打捞局在2004年计划新建一座4000吨的起重船。当时,中国最大的起重船是从美国进口的“蓝疆”号,而国内企业也从未涉足过千吨以上的起重船建造,这意味着没有参考图纸,没有相关标准,一切都需要摸索。

经过多方考量,设计建造4000吨起重船的重任最终由振华重工接下,并交给了严兵和他的团队。然而,此前一直从事港机研发设计的严兵,对起重船的设计认识并不深。为配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严兵和他的团队毅然转型,投身海工事业。为了4000吨起重船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严兵想尽了一切办法。没有参照物,要想凭空建造出一艘起重船几乎不可能,实地考察千吨以上起重船的内部构造是最直观,也是最好的办法。

当时中国最大的起重船是“蓝疆”号3800吨起重船,而彼时的振华与船东之间并无业务联系。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与“蓝疆”号方面取得联系,这才为严兵争取到了登船实地查看的机会。当时,“蓝疆”号正在海上作业,严兵到达作业码头后,乘坐小渔船在海上行驶了五个小时才登上这个庞然大物。到达现场后,对方仅给严兵半小时的查看时间,且不许拍照。严兵争取到了登上“蓝疆”号查看的机会,但是禁止拍照,靠眼睛看、脑子记,他储存下了对这艘庞然大物的第一印象。

振华重工起重船的建造就在这样艰难的境地中迈出了第一步。

整个项目中最难的部分是起重船的臂架——它必须选择重量轻且承重能力强的钢材。经过层层测试之后,选定武钢700Mpa的高强度钢。但高强度钢材对制造的难度要求很大,尤其是焊接。最初,起重船项目团队完成臂架焊接,当时毫无问题。但过了一两天后,焊接部位产生了裂纹。原来,这种特殊钢对焊接温度有极高的要求,团队不得不将钢材搬到振华国家级焊接试验室进行进一步试验。从挑选焊材,到设计实验温度和电流,再到对裂纹产生的原因分析——反反复复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终于解决了裂纹的问题。单单从最初确定钢材、实验、再到确定生产工艺,历时近9个月之久。

“团队建立之初,大家因为缺乏经验,几乎每天工作、开会到八九点,没有周末,休息时满脑子也都是项目,根本没法好好睡觉!”提及当初,严兵感慨万分。项目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每天悬着一颗心过日子。员工甚至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严总的头发有一半就是为了这个项目掉的。”一个团队能拥有这样的决心和专注,齐心协力,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任务完不成?正是这种敢于直面挑战、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带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项目研发设计持续了两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最终才顺利完成。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严兵和他的“队友们”在没有参考图纸、没有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巨型起重船的设计、制造、电控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主要机电配套。

2006年,严兵团队圆满完工,顺利交付4000吨起重船“华天龙号”。“华天龙号”顺利打捞“南海一号”出水,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而振华重工也凭借这开山的一吊,奠定了在国际海工市场的地位。严兵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与公司一同成长,获得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

带领团队打造“国之重器”

“华天龙号”的研发让严兵及其团队积累了经验,也坚定了他们在起重船领域深耕的决心。此后,严兵团队又相继完成了7500吨起重船“蓝鲸号”、8000吨起重船“SAMSUNG5”,以及“振华30”轮的设计研发,并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严兵也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领军人物”荣誉称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3年,在振华重工起重船设计团队的基础上,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承担着工程船舶设计研发的任务,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引领公司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工作室成员们深知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力争通过一个个项目创造一次次“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努力“让中国品牌响遍全世界。”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研发设计工程项目24个,获得授权专利36项,其中包含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共计13篇。研发项目中,有多项获得社会认可。其中,2016年交付的“振华30”轮,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振华30”轮的所有设计图纸,均由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完成。该船建成后,凭借其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贯通过程中的惊艳表现,获得了“国家重器”“海上巨无霸”等美誉,还登上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等,向全国人民展示振华人的自信形象。

“老带新,破难关”

助力优秀人才培养

2019年,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被中国交建正式授名为中国交建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个优秀团队的背后,是每位团队成员过硬的技术本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集中精力科研攻关的同时,工作室还不忘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事业培育新一代人才。在6年的实际运行中,严兵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工作室的两位青年工程师李朝阳、张炳发,全程参与设计研发“振华30”轮项目。要研发出这个“海上巨无霸”,压力可想而知。项目期间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足够让他们几天几夜彻夜难眠。严兵作为“老手”和“前辈”,在研发期间一直出谋划策,寻找问题的根源。项目在整体调试过程中,变幅的两个卷筒出现了乱绳现象,两位工程师试了多种办法还是没能解决问题。

严兵给他们提出了建议,“你们仔细对照一下1#卷筒和2#卷筒的差异?为什么1#可以,2#不行?”严兵还给他们看了去年4月份的检查结果数据,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高低差16-18mm上,1#卷筒的高低差在10-15mm,比2#卷筒好点。”两位工程师茅塞顿开,困扰他们许久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2017年,“振华30”轮成功吊装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最终接头。就像艺术家看着自己创造的艺术品一样,工程项目也是如此,当看到自己设计研发的“振华30”轮成功助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两位工程师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不言而喻。他们深知,这背后不仅有自己的功劳和汗水,更包含着严兵在关键时刻对他们的一次次帮助和指导。

无论在项目现场,还是在平时的研发工作中,严兵的指导都让工作室成员们获益匪浅。这种“老带新,破难关”的模式,不仅让员工们在技术上更加精进,也帮助他们突破了许多困难,用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筑梦深海。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