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徐工提出“三高一大”产品战略的时候,市场上25吨的起重机还供不应求。而徐工已经瞄向了100吨以上级别的起重设备。2003年实现两大百吨级产品攻关之后,300吨、500吨、800吨、1200吨、2000吨,直至推出4000吨级“全球第一吊”,徐工突破的全部是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挖掘机方面同样如此,时至今日,700吨级的“神州第一挖”暂且不提,国内企业能够批量生产销售200吨级以上产品的,也只有徐工。
这样的研发往往耗资巨大,但徐工在决定立项、开始研发相关产品设备的时候,有时无法准确估算市场收益。也就是说,产品研发成功后,何时收回成本,甚至能否收回成本,都无法确定。这样的事情,从理论上来说,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一家企业身上,毕竟企业的底线是盈利。
我们不知道徐工当初如果选择另一条路,现在会如何,但事实证明,此后长达近20年里,徐工这一战略从未动摇过。诱惑一直都有,比如曾经大赚特赚的金融、房地产等,但徐工对主业的坚守、其独到的战略定力毋庸置疑。甚至在2012年至2017年的行业冰河期,徐工都没有动摇对主业的信心,要知道,那可是国内房地产业疯狂发展的阶段。
难道徐工不想要赚钱吗?当然想!但王民也很清楚,一旦在这些行业开始“赚快钱”,其诱惑力将消磨掉徐工在主业上的定力和优势,企业的发展道路将不再“健康”,所以越是困难,战略定力越不能变。
王民难道没有徘徊过吗?或许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曾夜不能寐,但却始终对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抱有信心。而这份信心的来源,丝毫不复杂,甚至称得上简单朴素: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尚未到达顶峰,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自然也能做。”
王民选择让徐工在困境中接受磨炼,行业洗牌后,徐工的优势必然显现出来。所以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王民反而提出了“珠峰登顶”的目标,下大功夫解决最后10%的“硬骨头”难题。他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简单地以规模取胜,而是以技术、以质量、以大吨位产品取胜。徐工的许多大项目都在这一阶段上马,哪怕再困难也要保证研发的强投入。而这些,终于在新产品的下线以及新市场的突破上取得了成果。
2024-04-18 09:51
2024-04-18 09:51
2024-04-18 09:50
2023-11-21 09:32
2023-11-01 14:51
2023-09-19 10:22
2023-09-14 09:30
2023-08-08 14:26
2023-07-31 09:32
2023-07-3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