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经过3年的筹建之后,印度产业园正式竣工投产,成为三一首个集研发、制造、服务、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基地。在此后的几年,三一美国产业园、巴西产业园和德国产业园相继建成投产,并实现销售。
在收购德国大象之后,有人猜测,三一重工海外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但向文波明确表示,这只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战略性收购。
而在普茨迈斯特纳入
三一重工之后,将与其海外产业园形成巨大合力。
三一将获得技术领先的“德国制造”产品及创新,丰富了产品组合,同时也将获得海外强大的分销及服务网络。“对三一来讲,国际化起码提前了5年时间。”向文波说。
外籍员工的本土化平台
考验“本土化“的时候显然到了,而第一步就是中外“混血”团队如何招聘与配置。
在三一德国,招人流程就明显不同。中国人的做法像并联电路,多倾向于所有重要岗位同步招聘:既招营销老总又招聘营销经理,同时也招服务工程师。而德国人的做法则像串联电路,先招聘营销部门负责人,然后再授权他去招聘部门经理以及服务工程师。
三一重工做法是,员工尽可能地做到本土化。
这一方式从最先启动的印度产业园就开始了。目前,三一印度产业园拥有超过600名中印员工,其中印籍员工就占到了85%。这一原则当然也适用于其他海外产业园。
而对三一德国董事长贺东东来说,作为工程机械强国的德国的员工心理,则更复杂一些。他们对“中国”这个品牌缺乏信任,而且还免不了质疑:在他们印象里与低成本、低质量划等号的中国品牌,真的准备到传统机械强国的后院来放一把火?
所以,“高管、关键员工入职后会尽快安排一个中国之旅,”贺东东说。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他们的基本尊重,“如果他们接受
三一的企业价值、文化,彼此的沟通就能建立在共同的诉求上”。
对今年4月的中国之行,德国员工林肯巴克印象深刻:三一重工总部门口停的机械工程车有100辆之多,而德国大厂商一般只会有5辆。“我的同事们在这个行业的从业经历大多超过30年,我们都觉得这个公司的增长速度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