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稳回升的经济大局之下,酝酿着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经济真正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根本,更是保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那么,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会面临哪些新课题?信息产业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吗?在产业迁移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又将完成哪些新布局?在以“转型升级 引领复苏”为主题的2009中国“IT两会”上,我们将会共同关注以上问题。
金融危机一周年。一年前的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时,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神情落寞。一年后的10月29日,美国商务部终于公布了一组能让人松一口气的数字: 第三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5%,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长。
中国也传来了好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前个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企稳向好的局面逐步得到确立,GDP增速“保八”再无悬念。
这场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似乎已经走出低谷。甚至有经济学家放言: “未来三年,世界经济将迎来强劲增长。”
危机真的快要结束了吗?
10月30日,就在美国公布“乐观”数据一天之后,有9家银行宣布倒闭。11月1日,美国最大商业银行CIT Group Inc.在纽约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大破产案。
更早之前的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也是由偿负危机所引发的,在政府救助下,到1993年也曾出现过2.5%的增长率,其后却陷入了更漫长的萧条。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提醒道: “从日本的经验看,美国经济也可能在今、明两年出现反弹后,跌入一个长期低谷,呈现‘V加L’形。”
历史会不会重演?至少,现在不是能松口气的时候。
中国——这个被称为促进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也是如此。并且,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的中国经济又遭遇了产能过剩加剧的难题。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10月19日表示,中国已将钢铁、水泥等6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将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其进行调控和引导。
“产能过剩”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头号难题,在政府经济政策刺激下,大贷款、大投资显著加大了许多领域的过剩产能,还造成了一批新的过剩领域,在依靠产业升级拉动经济的未来,中国绝不能再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
此外,今年上半年,亏损12.85亿的国企——山东钢铁集团兼并上半年利润达到20亿的民企——日照钢铁集团,这场经典的以落后淘汰先进的“中国式”重组,将“国进民退”的争议引发出来: 挟有政治特权、金融特权及垄断利润的国有企业,再一次压缩民营企业本来就少之又少的生存空间。
非常时期,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拉动的短期刺激政策只能应用短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明确指出,这些短期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准备在一个世界经济长期萧条的背景下,摸索出一套长期的振兴内需方案,这个方案不能因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效益。在这样的严峻时刻,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再也不能回避的话题。
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至此,国家确定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出齐。
在金融危机面前,这十个称为“中国经济引擎”的产业,都暴露出一些困难及深层次矛盾,纵观振兴规划的着眼点,一是应对当前,二是着眼长远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那么,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会面临哪些新课题?信息产业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吗?在产业迁移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又将完成哪些新布局?
中国这个制造之王,将在经济复苏迎来一线曙光之际,重新上路。
迎接新课题 信息产业举足轻重
在以扩大内需扭转金融危机的政策下,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话题。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也对IT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出考验。
对于有“裤钩大王”之称的深圳市大石久恒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棠华来说,2008年实在是难熬的一年。
年初,为李棠华做代工的日本企业在合同期内“罢工”,面对一大笔无法投入生产的订单,李棠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年底,金融危机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原来一年能订一百万套的客户一下子就将订单减少40%,更别提其他不做了的小单子了。”
面对订单和生产的双重夹击,李棠华毅然选择将转外贸向内销的扩张。他很清楚,无论是从外贸转内销,还是从国内转战海外,都不止是“倒口袋”这么简单。完成品牌转型是危机下的惟一选择。
李棠华并不是个案,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正在市场迁移中艰难爬行。中小企业求市场,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却出台了一场场资本重组,产业链扩张的大戏。 2008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正式入主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700亿元的兵器集团从军工企业向民用的转型日益深入。
除了并购重组带来的资本风云变幻,央企还将触角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7月,作为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顶着“国进民退”的争议,中储粮(三河)米业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储粮以“国家队”的姿态开始介入国内米业市场,从“粮仓”到“粮商”的转型开始加速; 10月,中粮集团与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达成投资意向,拟在成都投资建设100家品牌直营店。自己把控终端,是中粮“全产业链”模式的体现。
不论是做裤钩的李棠华,还是要吞吃产业链的中粮,中国企业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结构调整与升级。
什么是结构调整?吴敬琏指出,中国必须以振兴产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供应链前后端高附加值的部分下工夫,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振兴。
究其本质,这种调整有四“化”: 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发挥规模效应; 从低能化走向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 从制造化走向品牌化,建立民族品牌; 从产业化走向资本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前三个“化”中,信息产业将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从分散化走同集中化,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关键词是“管理”,从窄域扩张到广域是新时期管理的最大挑战。对于央企来说,如何能在急速膨胀中把稳企业的方向盘?“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和扩张,将给央企的风险管理控带来巨大挑战。”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认为,在健全下属子公司业务信息化的同时,打造强大的中央总部,实现集团集中管理,无异于一边开车一边换轮子。
这将对信息产业提出什么样的新课题?
王兴山坦承,中国软件业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以中小企业的规模去为500强企业服务。结构调整对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也对IT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出考验。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服务客户,决定着信息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再度崛起的见证者。
“如果不去为500强服务,我们也不会有成为500强的那一天。”王兴山坚定地说。
其次,从低能化走向高效化,“技术创新”是关键。今年7月,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转化成实体经济危机,症结就是产能过剩。
如何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深入、细分已经成为主流趋势。2009年,不断涌现的行业隐形冠军以及苹果的如日中天再次说明,对于通用IT设备提供商而言,全面向消费转型,绝对引领时尚才是出路; 而如果想覆盖行业,通吃已经不可能,找准一个或几个技术点,深入吃透才是关键。今年,一些长年耕耘细分行业的厂商不断获得IT巨头的青睐,纷纷入股或并购,看来,IT企业正在对细分的新课题做出回答。
再者,从制造化走向品牌化,渠道是基本通路。目前,中小企业对品牌树立最为迫切,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4.8万亿元,而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更有80%左右的中小企业从未向银行贷过款。
如此窘境下,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在最广的范围内传播品牌知名度——电子商务成为中小企业品牌转型的新解答。IDC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近2万亿元,B2B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2007年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这与2008年不景气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低落的市场信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复苏已经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挑战,在这样的新课题下,中国信息产业将做出哪些解答?
应对新趋势 加大IT服务比重
产业的升级和振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能过剩的难题,而精益生产则是解决之道。加大IT服务的比重,是IT产业应对这种转变的必然选择。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头号难问题,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我国钢铁产量为5亿吨,实际上产能已经是6.6亿吨,同时还有5800万吨在建项目,加起来产能超过7亿吨。
产能过剩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如何能缓解产能过剩?精益生产被推向前台。
作为我国叉车生产的龙头,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出口下滑遭受损失不小。尽管日子难过,集团并没有缩减500万的IT预算,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代表的是一种流程化的生产理念,利用原有信息数据,对生产环节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筛选,找出浪费点,从而梳理出一条占用资源最少、效益最大的生产流程。“深度数据挖掘将会成为危机下企业信息化的新热点。”合力总经济师、信息处处长张孟青这样认为。
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深度挖掘,带来了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相对以往,这种服务对纵深的要求更高。比如,合力技术中心的项目组眼下正忙着对叉车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进行分析,这也是精益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合力对此课题采用外包的方式,将从软件分析到咨询报告的一揽子服务交给业内一家专注叉车散热领域的公司,价格不菲。
王兴山也看到今年央企对IT服务的新要求: “随着集团管理的深度应用,客户对IT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系统,从IT咨询到信息集成,再到运营维护,通用软件厂商和软件外包厂商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淡了。”
软件服务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通用软件厂商运营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浪潮ERP的软件服务比例已经占到整体营收的35%,但王兴山觉得这还不够,45%才是浪潮的最终目标。为了完成向服务的转型,不少通用软件厂商都积极酝酿并购,向IT服务转型,浪潮也是如此。
此外,作为软件外包的龙头老大,东软则已经将外包业务扩展到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这样的核心业务。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曾表示,未来,东软的海外收购将会是一个常态,并且不分国家和地区,而是按照业务进行。
作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曾下发加快发展服务业的7号文。今年,产业转型与升级变得更为迫切,而由此引发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也将IT服务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也许,正如王兴山所预言,甲骨文并购Sun改写IT产业格局的传奇,在中国也会上演。
精益生产能相对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难题。而对中小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还面临的另一难题,是从单纯的供货商向具备美誉度的品牌厂商的转型。在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经营压力下,这种转型还必须是快速的。快速实现品牌推广和加大国内营销力度的渠道在哪里?——在电子商务中。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同行追求“多元化”生产时,李棠华就瞄准“一指禅”,一心一意经营K.O裤钩品牌。他选择了一条独特路径: 先通过电子商务包装自己,再打品牌。
李棠华是互联网上的“50”后,他开博客,建网站,拥有一大批粉丝。甚至在展销会上,李棠华也没有大摆展品,而是把自己和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裤钩太小,没人能注意,马云是全球互联网风云人物,通过照片也能树立我个人的品牌形象。”
通过这样的“另类”方式,K.O渐渐打出品牌。李棠华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已经“止跌”,前不久,他刚刚在网上做成了外贸的第一笔单,终于向海外走出了第一步。
李棠华独特的品牌法,颠覆了电子商务只能做生意的常规,互联网成为中小企业品牌突破的一条捷径。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知识和网络复合型中小企业主群体也已逐步形成,中国的产业升级在新一代的中小企业群体中看到了曙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资深专家郑敏这样评价。
随着中小企业向电子商务大“移民”,IT厂商的思路也日渐清晰。9月22日,戴尔公司携手VANCL创始人陈年等互联网英雄,启动中小企业营销活动。向耐克经营模式靠拢的VANCL,已经成为互联网“轻公司”的典型代表。同样是在9月,已经着力电子商务深耕中小企业多年的联想扬天,仅用三个季度就完成了全年30万台的销售目标。
谋划新布局 区域分工日趋明晰
转型服务,其实也是IT企业以至整个信息产业变“软”的过程。在这样的结构新布局下,信息产业也开始了在中国版图上的整体迁移,区域产业分工日渐明晰。
近日,台湾企业鸿海(富士康)放出新的投资计划,将在两三年内斥资百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0亿元),在中国内地打造3C家电渠道,鸿海当家人郭台铭还透露,集团在电子商务领域也将有所发力。此外,郭台铭的名字还频频出现在李开复创新工场的投资者名单里。看来,这个全球代工之王已无心恋战制造业,鸿海由“硬”变“软”的趋势日渐明显。
信息产业结构变“软”,不只体现在硬件厂商的领域多元化。软件行业20%的高增速,更加显示出其信息产业发展引擎的地位。正如前文所提到,软件产业正在整体向服务“纵深”转型——通用软件厂商扩大IT服务的营收比例,软件外包厂商向核心业务外包渗透,细分的服务需求更是催生出一批批行业隐形冠军。
在这样的结构新布局下,信息产业也开始了在中国版图上的整体迁移,区域产业分工日渐明晰: 西部将更多地扮演制造基地角色,东部则向产业链前端迈进,向市场和服务升级。
2009年9月,思科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而在此前的8月,惠普和富士康已经为重庆带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IT产业项目。10月,英特尔向成都追加投资7500万美元,使英特尔在成都的总投资增加到6亿美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也表明,2009年1~8月,在东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出现负增长之际,西部的增长率却达到了19.2%,成为全国之首。
IT西进无疑吹响了产业迁移最嘹亮的号角。中西部地区正以全面“优于”东部的经济数据,催生出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快速升级。
相对于西部上马制造基地的火热,东部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产业链前端。
9月16日,2009年中国(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召开,此次大会着一个特殊的背景——《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一节中提出,“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如何更好地将珠三角打造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为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
与此形成强烈对应的是,9月12日,在杭州召开的“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政策论坛”内部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深圳创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被誉为“电子商务之都”的杭州则早在电子商务方面先行一步,6月27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牌杭州市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成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基地”。而金蝶在深圳成立试点会议上高调亮相,以及用友携杭州打造移动商务,也折射出软件厂商之间的暗暗角力。
以加工制造闻名的东部为何纷纷抢滩登陆电子商务?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优势正逐渐消失。曾创下“中国制造”奇迹的东部不会坐以待毙,它们正在发展外向型服务,向产业链上游求生存。
这就是浩浩荡荡的产业迁移,西部制造基地日益巩固,东部市场前端悄然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并没有重走东部以密集劳动力取胜的老路,发展高附加值、外向型济经已经成为区域升级的关键,“服务”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中国制造”再次呈现“软”化趋势。
生产 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月加快7.9个百分点,创下了近19个月的新高。
消费 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
投资 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0710亿元,同比增长33.1%。
招工 7月份,IT人才招聘回暖势头明显。与6月份相比,企业发布招聘的IT人才需求职位增加了5%。
2024-04-18 09:51
2024-04-18 09:51
2024-04-18 09:50
2023-11-21 09:32
2023-11-01 14:51
2023-09-19 10:22
2023-09-14 09:30
2023-08-08 14:26
2023-07-31 09:32
2023-07-3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