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凯澄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虽然已经出梅,没有征兆的雨仍会时不时地光临江苏江阴市。薛留成指着公司后面的一片区域,自豪地说:“...
江阴凯澄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虽然已经出梅,没有征兆的雨仍会时不时地光临江苏江阴市。薛留成指着公司后面的一片区域,自豪地说:“虽然存在一些行业不景气的预测,但凯澄并不悲观,我们将斥资一亿元,在这100亩地上兴建一个新厂房。”
与凯澄的连续投入形成对比的是,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受到成本升高的压力,企业倒闭或者破产,沿海一些合资企业的外资方甚至弃厂而走。
自1995年公司成立至今,这将是江阴凯澄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称凯澄)的第三次大规模投入。最近的一次投入是2005年7月,凯澄从城内迁到了澄江东路18号。
那一天,原本要举行的厂庆被取消了。总经理黄珑琳拿出原准备搞厂庆活动的60万元,捐献给了江阴市慈善会,创下江阴企业捐赠数额的新高。一向不张扬的黄珑琳,这次却意外地高调了一次。
时隔3年之后,凯澄又酝酿新一波投资,一个新的厂房将要在凯澄的旁边拔地而起。
第三波投资
薛留成是一名老员工,也是凯澄的党总支副书记,他见证了企业这些年的发展。凯澄的前身是江阴起重机械厂,1995年走上了中日合资的发展道路,主要生产钢丝绳电动葫芦、起重机等系列产品。总经理黄珑琳上任之初,企业的发展已经非常困难,企业员工工资已到了难以发放的地步。
“合资当年,近600人的企业,年产电动葫芦不到1万台,产值仅7000万元,利润几乎为零。”薛留成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
2005年7月28日,凯澄从城内迁到了新区,这一天正是凯澄成立10周年。新厂区投入资金2000万美元,占地面积204亩,建筑面积达到了55013平方米。
凯澄年产值突破3.5亿元,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15%,是中国钢丝绳电动葫芦年产量最多的生产厂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黄珑琳仍然每年都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厂房、设备改造和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事实表明,凯澄不是随遇而安,它的目标显然不是停留在修修补补上。2008年,凯澄开始了第三波投资。在新厂区的正后方,100亩的空地即将成为凯澄的新厂区。
这第三波投资,凯澄有了新的打算:“公司将增资1亿元,建设一个新的流水生产线,届时,凯澄将成为有质有量的业内第一。”薛留成告诉记者。
高成本时代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80年代的日本,工业高速增长会伴随着成本的上升,日本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中国目前的状况,与当时的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
近几年高成本的压力来自多个因素,首先是铁矿石持续几年涨价,引发钢铁等原材料不断上涨。铁矿石在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而2008年创下了96.5%的最高记录。丧失话语权的中国钢铁行业接受了这一现实,自然而然地将成本传导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装备制造业作为钢铁行业的下游用户,成本负担越来越重。很多装备制造企业成本上涨20%以上,出现了“少生产少亏损,多生产多亏损”的局面。
凯澄也不例外。作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铸件企业消化和吸收钢铁涨价的能力弱,直接将钢铁涨价的成本加在使用企业。受行业大形势的影响,凯澄的原材料(大多数是铸件)成本也不断增加,按照每月使用钢材800吨,每吨涨价近1000元,每月成本增加大约80万元。
虽然凯澄内部采取了开源节流、节能降耗,但是上半年的利润仍被吃掉不少,与2008年初的预期利润还有一定的距离。
除了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之外,凯澄的人力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近几年以来,凯澄员工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5%左右,普通员工年均收入在3.5万元左右。
此外,凯澄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是装备制造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体现,由此影响的将是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凯澄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出口额争取占凯澄总销售额的30%。但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面前,这个战略也许将受到影响。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礼中,中国的一些装备制造企业退出了市场。而凯澄经受住了考验,在电动葫芦生产领域,凯澄的价格虽然比同行业高5%,但过硬的质量和高技术含量依然使产品供不应求,连续保持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显示了企业的非凡实力。
升级
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日本的发展轨迹也表明:高成本压力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一些产能大、销量好的企业,通过产销量消化原材料上涨等压力,从而在市场机制中达到强者更强。
2002~2004年,凯澄的增长速度在30%以上。黄珑琳适时提出了降低发展速度,对企业做出适当调整,在产品质量、技术、人员等方面升级,从而为下一轮的发展高峰做准备。
黄珑琳是一个严格和认真的人,公司90%的人都对他都有畏惧感,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他的要求更加严格,即使是拧螺丝这样的细节都要亲自过问。以前螺丝拧好后直接喷漆,现在的新标准要求职工先喷漆后拧螺丝,“用户满意了,我们就高兴了”。
在中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形势下,凯澄利用中日双方技术资源和智力优势,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具备了产品调整和升级的条件。凯澄的合资方日本KITO公司合资成立于1932年,不仅在全球市场上有着渠道优势,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菲律宾、芬兰等国,KITO都有事业所,在中国就有2家(另一家是上海凯道贸易有限公司)。由于这个合资背景,凯澄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渠道资源,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身的技术。
黄珑琳认为,凯澄要走“一主多辅”的发展道路,形成以起重机、电动葫芦生产为主,以起重产品配件、出口零件、其他起重产品生产为辅的产品结构。
为了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的目标,凯澄一直在努力。2005年迁入新厂区,凯澄的产能扩大了一倍,产品种类和技术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虽然从2005年开始,钢铁等原材料就开始涨价,2008年面临的涨幅更加惊人,人工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没有阻止凯澄向前发展的脚步。
凯澄先后增加了大吨位电动葫芦和起重机技术的引进,已具备生产200吨位的起重机的能力,这些产品结构的变化,都将增加凯澄的核心竞争力。据悉,新建厂房内将增加一条新的流水线。在这条流水线上出现的也将是凯澄的新产品,最新研发的HK型电动葫芦就是其中的一种。无疑,这条新的流水线将是凯澄在将来市场上持续制胜的法宝。
起飞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高成本时代,凯澄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也将一飞冲天。
2007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冶金起重机械整治工作有关意见的通知》,根据该文件精神,冶金行业的起重机必须使用冶金电动葫芦,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机关2007年新规定冶炼标准。然而,市场的现状是,冶金电动葫芦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虽然在2007年凯澄就具备了冶金电动葫芦的批量生产能力,但与之相关的国家生产许可证一直没有颁发。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冶金电动葫芦这个市场上,中国的几家企业都在积蓄力量,大干一场。凯澄作为国内电动葫芦业界的老大,在这个领域实力强劲。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李毅中部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让民口单位更多了解国防采购需求,合法公平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配套,注重军工先进技术对民用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与辐射。
虽然是合资企业,凯澄的产品先后为国家核电工程和重点项目如岭澳核电、秦山核电、江苏核电等大型项目进行配套。随着军民结合的扩大和深入,军工行业会不断加大采购民口产品,凯澄的质量和技术也将进一步显现。
“凯澄已经将国外同行业的著名企业定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总经理黄珑琳说。
凯澄利用合资公司的优势,以日本KITO公司为主渠道,把电动葫芦产品批量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强者更强,不久的将来,凯澄将决胜全球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