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三一全面打造世界超级工厂

2013-09-11 08:59 性质:转载 作者:三一 来源:三一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走进这一车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各个结构件生产线的工作中心岛布局,它打破了传统流程化生产线呈直线布置这一弊端,在保证结构件制造工艺不改变、生产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减少占地面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所谓“部件岛”,即单元化生产,将每一类部件从生产到下线所有工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犹如在一个独立的“岛屿”内完成全部生产,故称为部件岛,将装配行业中“岛”的概念引入到结构件生产中,这是三一重机制造人员的首创。
  “以人为本,提高产能”是“部件岛”模式的核心思想,如果按传统的直线型布局,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过程过于分散,各个工序分散在不同区域,比如一个零件,在焊接区焊接完,被运送至机加区进行打孔,打孔结束后又要送回焊接区进行焊接,来回之间的运输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了时间,还影响到了挖机的产能。
  “‘部件岛’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它实现了加工机械的分散化和零部件生产的集中化,将每一个零部件从进料生产到产出成品,都在一个区域内进行,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工人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省力,同时产能也大大提升。”小挖公司制造商务部长富田浩司告诉记者。
  目前,12号车间共生产动臂、斗杆、铲斗、上车架、下车架、推土铲六大结构件。记者看到,在动臂生产线旁,从最开始的下料到成型、组对、机器人焊接、人工补焊、机加、压套,最后到部件涂装,整个生产线实现单台套配送,布局紧凑,物流通畅快捷,最大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
  “以昆山结构件车间为标杆,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现场规划布局能力,全面促进了工艺装备、工位器具、制造信息化的全面升级。”这次制造变革启动会上,唐修国如此勉励三一制造人。
  标杆生产线:临港中挖装配线:一座挖机装配的“3D影院” 
  走进宽敞明亮的总装大厅,不由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流水潺潺、绿树环绕。AGV小车有条不紊地运送着配件,流水线上井然有序的装配产品。这里就是为三一带来了诸多荣耀的临港产业园总装车间。
  2012年,德国大象CEO肖毅来三一参观,这条装配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见过最先进的工厂。”他如此评价。同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用“两个想不到”总结他的那次临港之行。“想不到三一的建设速度那么快,想不到三一的生产水平有这么高。”
  童班长就在这条生产线上,负责挖机平台上线的最初几道工序,平台能够按计划和节拍顺利上线,关系到整条流水线的正常运行。“你看,从立体库出来的平台,通过转线机械手,稳稳地放在RGV小车上,一切都是全自动运行的,整整省掉了一个人。”童班长笑呵呵地说:“你没看见厂房里有叉车吧?这个立体库里存放的平台,都是通过地下输送线从结构件那边运过来的,也是全自动的。”
  挖掘机的行走装置,是由总装线上的底盘班完成的,老刘是底盘班的班长,整条底盘生产线的每个零件、每种工艺,他都了如指掌。老刘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各种生产数据和事项,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他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大家伙面前,“这是翻转机,就像螃蟹的大钳子,将下车架牢牢抓住,安全地进行翻转,然后送到下道工序。”老刘很健谈,俨然一个解说员,他快步走到一个崭新的设备面前,只见那设备就像人的一根手指,在下车架回转支承结合面上摸一圈,不到30秒,这道工序就完成了。“这是我们的机器人打胶机,够厉害吧,又快又好,省人呐!”
  实际上,不管是童班长那里的转线机械手,或是老刘津津乐道的机器人打胶机,都只是整个临港工厂自动化、省人化技术和工艺的缩影。这里似乎不是工厂,而是一座巨型的3D电影院,给我们演绎着一部科幻大片。
  同时,通过制定固定计划,以及生产前期的准备及协调,员工管理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装配线上实行“零库存”,实现了配件“直供上线”,目前,中挖装配线的月末存货周转率达到300次,车间除了在制品,没有任何呆滞的物料。中挖公司总经办主任施星星告诉我们:“我们的流水线在高产量时,现场所有工位的物料都在符合流水化作业大厅设定的存量的范围内流转。今年,制造存货的日均周转率将争取达到100次。”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