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风正帆扬逐浪高

2007-10-19 11:25 性质:转载 来源:大连日报
免责声明:港机网(www.port-m.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10月12日,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为东北内陆腹地构建了又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连接大窑湾港和沈大...

  10月12日,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为东北内陆腹地构建了又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连接大窑湾港和沈大高速公路的这条“黄金纽带”,不仅成为献给党的十七大的一份厚礼,也为十六大以来我市快速发展的运输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六大召开5年来,在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指引下,按照我市“港航立市”的发展思路,以航运中心建设为依托,全市运输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港航立市的战略选择

  今年8月20日,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作,成为继上海洋山之后国内第二个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

  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大窑湾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不仅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有力地促进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这座城市“港航立市”战略的最佳见证。

  十六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部署,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港航立市的发展战略。在此指引下,5年来,全市航运设施、综合运输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已基本形成了适合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从2002年到2006年,全市码头泊位由199个增加到223个,万吨级码头达74个,为2002年的1.35倍;码头延展长度增加了7.3公里。全市沿海港口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实现航运往来,开辟了集装箱国际航线75条,承担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货物进出港业务。

  现代化港口体系的基本建成,带来了全市沿海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为2002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5.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3852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7010万吨,增长了82%。预计今年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2亿吨以上,基本实现比2002年翻一番。去年全市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21.2万标箱,为2002年的2.38倍,年均增长24.1%;旅客吞吐量达616.1万人次,与2002年同口径相比,增长5.5%。

  与此同时,空港建设也在快速推进,机场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三期扩建规划完成编制。到2006年,大连机场开通空中航线119条,国际航线43条,与国外通航的国家和地区由5个增加到17个,通航城市达99个,成为我国连通日韩和俄罗斯的国际枢纽机场。

  港口泊得天下船

  港航立市战略为航运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旗舰和核心,5年来,大连港货物吞吐量由8120万吨跃升到1.65亿吨,增量翻了一番多;集装箱处理量由135万标箱跨越到了400万标箱,实现了将近3倍的增长。而在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我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带来的巨大支撑。

  2003年4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半年后,正式组建的大连港集团,实现了向完全市场经营体制的转变,也拉开了我市新一轮港口建设的序幕。以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等多种模式多轮驱动,2003年,港口基本建设投资20.9亿元,2004年达到36.4亿元,2005年达到50.5亿元,2006年超过50亿元。到今年上半年,该集团资产总额已达到25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带来了我市港口功能的巨大提升。十六大以来,大连港核心港区新增泊位达56个,先后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100万台汽车物流码头、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等世界一流码头。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56亿吨,其中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34万标箱。我市的港口基础设施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达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的能力。硬件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大连港核心竞争力的明显提升。去年,全市海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046万吨,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位居第7位。

  与此同时,大连港口还重新进行布局和调整,核心港区逐步向“一岛三湾”聚集。在这80平方公里港口陆域面积、42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上,聚集港口泊位达149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深水泊位72个,港口通过能力达1.56亿吨,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粮食物流和全国最大的油品、汽车滚装、散矿、杂货物流集散地。该区域已成为我国北方临港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构筑全方位集疏运体系

  2006年11月6日,中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工程———烟大铁路轮渡进入试运营,实现了我国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陆海铁路大通道正式贯通。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位一体,服务功能完善,纵横交错的全方位集疏运网络体系正在构筑。

  ——铁路。5年来,我市的铁路站、场设施显著改善,客运站容量稳定增加,烟大铁路轮渡、哈大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长兴岛铁路、大连湾铁路扩能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设和得到推动。

  ———公路。到去年年末,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6万公里,为2002年的1.07倍。土羊高速公路、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大庄高速公路西段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路质量明显提高,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由2002年的29.7%提高到2006年的47.2%。与此同时,大连境内高速公路由原来的四车道改造为八车道,新增和更换了一大批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水路。在日新月异的航运中心建设中,我市的水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水路运输船舶已由2002年的329艘增加到2006年的358艘;净载重达365.8万个吨位,为2002年的2.3倍,年均增长23.2%;船舶运输总功率84.2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了38.7%。全市远洋和沿海运输相结合,并由近海向远洋运输不断拓展,客货运输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风正帆扬,潮平岸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业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今,乘着十七大的东风,以国际航运枢纽港为基础,大连正在扬帆逐浪,朝着东北亚地区对国际航运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枢纽城市的目标全速行驶。

  2006年,全市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为2002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5.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3852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7010万吨,增长了82%。预计今年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2亿吨以上,基本实现比2002年翻一番。

  2006年,全市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21.2万标箱,为2002年的2.38倍,年均增长24.1%;旅客吞吐量达616.1万人次,与2002年同口径相比,增长5.5%。

  2006年,大连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35.1万人次,为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5%,较前一个4年时期年均增速加快5.5个百分点;完成货邮吞吐量14.5万吨,为2002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1.6%。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