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克难关的桩腿“梦之队”
转载 2019-08-23 14:16 上海振华 来源:上海振华对于振华南通传动公司箱体项目部副部长史伟民而言,2500吨风电安装平台桩腿项目又是一次新的尝试。
桩腿是南通传动公司海工产品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从港珠澳大桥抛石整平船单边齿条研发开始,到后来的振海系列海工平台,阿布扎比NPCC生活平台,宝恒生活平台,多条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振华重工桩腿制造水平已得到了业界公认。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南通传动公司自营的阿联酋起重工程船桩腿,从一批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阿联酋公司德籍管理团队的认可,赢得了中国桩腿出口的第一单。
每一次艰难都是收获
7月29日,史伟民夹起笔记本直奔会议室,参加由南通传动公司总经理戴立新召集的2500吨风电安装船配套件专题会。算起来,近半年关于项目的总经理办公会、专题会等几乎每周两次以上。史伟民说,他已经记录了密密麻麻的几笔记本,有研究生产进度,协调各个生产单元;有研究技术问题,及时讨论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有与材料供应商商讨钢材成份的,有与外协厂家研究热处理工艺等。
2500吨风电安装船的齿条采用了不少新工艺。新工艺提升了齿条啮合齿面的硬度,对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作用巨大。桩腿制造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中,也有了几次重大的升级。第一代桩腿产品港珠澳抛石整平船采用的单边齿条,在施工后期就遇到了磨损严重的问题,不得不进行整修。“主要还是材料整体硬度不够,当初的材料和工艺条件下,设计寿命只有700多小时。后期用了1000多小时后,为了继续使用,也进行了相关调整。”
为适应新需求,必须持续创新。这也是2500吨风电安装船最大的亮点。在创新的道路上少有一帆风顺的项目。“发生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找不到问题所在,拿不出解决方法!”
“去年的宝恒桩腿,是采用钢板卷制法制作的圆筒桩腿,从卷制到焊接,开孔,可以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回想起那段经历,一批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仍心有余悸。而最卡脖子的桩腿拼接,一度被焊接裂纹搞到差点延误工期。
“几个月下来外协一根也交付不了!”最终,咬咬牙,公司决定补充人员自己解决难题。从拼装工装着手,一点一滴调整,测试。最终圆满完成了交付任务。
作为2500吨风电船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史伟民说,这个项目做得太苦了!主要难点是新材料、新工艺、短周期。为确保硬度,项目采用的齿条钢是特别定制的“振华”品牌。而特制的高强钢还给后续的切割、焊接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每一次出发”虽有预案但还是时刻提防着未知情况的发生。
团队协力是每一次成功的保证
一个好团队,仅凭一个技术过硬、工作负责的管理者还远远不够。“梦之队”之所以能够赢得成功,离不开一群在各个岗位上敢担责、能干事的干将。
6月7日端午节,本该是休假放松的日子。船东代表陈强民、CCS船检凌建华和南通传动公司质检主管袁青青又一次来到了生产现场。“项目上创新点多,报验点多,同时工期特别紧,陈工和凌工每周至少六天在公司!”小袁说,所有人都希望能齐心协力,不留遗憾造出令人信服的“大国重器”。
项目启动以来,现场调集了南通传动公司全部的精英焊接和检验团队。钢板切割和焊接的师傅都是多个项目经验的主力,历经了多个不同材料不同形式不同工艺齿条的制作。探伤检验,也是由南通传动公司质量监督部副部长陈利新主抓,持有多种检验证书的吕建负责。测量检验,则是在第一代齿条测量主管蔡井兵带领下完成。
“目前项目208根齿条已焊接完146根。” 7月底的车间依然忙碌,36度的高温下齿条切割、打磨、焊接、检验,从技术难题,到克服高温困难,项目部马不停蹄。开完会,史伟民又来到了忙碌的生产现场。
高温下,探伤人员全副武装,硬度检测人员登上爬下,焊接人员擦着汗水,船东代表、船检和检验主管也在不断沟通和忙碌,多少人早已全身湿透。
从领军人物,到各岗位的能手,齿条制作“梦之队”始终认为,只要敢于担当,勇于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聚集到一起寻找问题产品的原因,讨论解决方案,正是一次次头脑风暴,拿下了一个个难关。”
仅宝恒桩腿项目,南通传动公司就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多年前,在新华社记者的一次采访中,史伟民就曾和他的团队被大家称成工人发明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500吨风电船的制造,进一步巩固了振华重工在海上风电施工船设计建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心怀理想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的南通传动公司桩腿制造“梦之队”始终行进在攀登桩腿制造高峰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