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海工产业带:龙骨现形 期待飞跃

转载 2013-03-19 09:12 来源:南方日报


珠海地处珠江出海口,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深水良港,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上有独特的优势。

王荣 摄

  装备制造
  全国“两会”期间,珠海先后与国内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中国通用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装备制造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是在同一时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嘉和市长何宁卡先后拜访中国北车集团、潍柴控股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知名企业,为珠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装备制造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受到珠海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区位上来看,珠海地处珠江出海口,面向广袤的南海,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深水良港,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本应拥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珠海在这一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南海战略的实施,珠海海工装备制造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中船、三一重工、中海油、玉柴等与海工装备相关的龙头企业先后进驻,带动珠海初步形成高栏—富山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海在广东乃至全国海工装备制造从此占据一席之地。
  可以预见的是,从大的环境看,珠海海工装备制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客观地看,珠海海工装备制造仍要面临本土化配套能力不够、专业化水平、高端化、集聚化、信息化不高或不足等瓶颈,这些将成为制约珠海提升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水平的最大因素。
  专业化高端化
  还需提高
  沿着珠海大道从香洲区向西驱车60多公里,跨过鸡啼门水道,便进入了珠海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海油深海装备制造基地,记者看到项目基地的切割车间、涂装车间已完成主体施工,施工工人正在进行建设收尾处理。中海油海工项目副经理肖宝忠向记者介绍,6月底前两个车间就可以进行试产,预计至5月份,码头工程将动工建设,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
  事实上,近几年珠海围绕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产业招商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大力引进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贡献率高、产业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目前,中国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珠江钢管等聚集高栏,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等正在筹建中,这批总投资达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近千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让珠三角装备制造产业与长三角、环渤海湾等传统装备制造业强队之间的差距一步步缩小。但从大的范围来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尚处于世界上第三梯队,如何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是目前产业面临的课题。
  相关资料显示,在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版图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据着海工产业主流装备的研发、设计和总包环节,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则占据着海工装备的制造和总装等,而中国的海工装备产业目前大部分还是靠赚取加工费为主,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吴家鸣表示,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地的海工装备产业相比,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海工装备产业的专业化、高端化方面仍有不足。“而纵观珠三角的同类型企业(包括珠海在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多只是刚起步,规模和技术都有差距。”
  即使与国内一些地区相比,珠海的海工装备仍有不少提升空间。以落户珠海的三一海洋重工为例,目前由珠海产业园研制的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港口门座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等大型港口设备,虽然已成功销往上海港、盐田港、天津港、湛江港等国内大型港务公司。但三一珠海基地的港口机械、工程船舶和海洋装备等在集团整体发展中尚处于一个开端,而上海振华重工同类产业已占据该公司业务的绝大部分,实力较强。
  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
  集聚水平仍需要提高
  客观而言,与国内的山东相比,珠海在产业规模、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据了解,山东在海洋平台、工程船舶、油管制造等方面均有较好基础。统计显示,在2009年山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就超过15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如何提高产业的集聚水平,是珠海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珠海在海工装备产业方面配套能力的不足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珠海项目当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是项目的产业配套问题,在珠三角范围,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机械配套和钢结构配套,对于核心装备的配套我们只能从北方地区或从国外引进。”在谈到珠三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时,肖宝忠认为珠三角起步较晚,本土化配套能力问题是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课题,这一问题在珠海同样存在。
  与原材料或零部件配套不足相比,技术人才的缺乏对海工装备产业影响更大。以玉柴船动为例,玉柴船动公司董事会秘书余天亮告诉记者,此前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基本是从长三角一带引进。近几年来,随着广州高校海洋工程系生源的增加,逐渐转向广州等地引进,而在珠海引进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初级技术员工范畴。
  本土化配套能力的欠缺正受到一些企业的重视。在斗门富山工业园,玉柴船动刚刚完成与瓦锡兰(芬兰)技术有限公司在珠海合作投资船用中速机项目,拟于5月份成立合资公司,当前相关市场、设计、工程等工作已全面启动,该合资项目生产的中速机将应用于船舶动力主机和发电用辅机。业内人士认为,玉柴与瓦锡兰(芬兰)技术公司全作,是有意打造船用发动机的全产业链,把整个产业链引进珠海,进一步解决珠海项目的配套能力。
  央企大项目
  或面临协调难题
  目前,珠海已引进玉柴船动、中海油深海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三一海洋重工产业项目、中船集团等龙头项目,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海工装备产业“央企舰队”。
  “央企舰队”使珠海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带在短期内迅速搭出以大项目带动的产业发展框架,发展势头强劲。但需要指出的是,央企可以在短时间内给珠海的海洋工程产业带来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但珠海作为一个地级市,如何更好地协调好与这些央企的关系,促成其快速建设投产,是珠海海工产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以中船集团为例,这个被喻为珠三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规划基地占地面积为1660公顷,岸线长9000米,总投资超过430亿元,主攻高科技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品,计划建成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但是,由于涉及手续众多,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基地目前仍没有进入动工建设阶段。
  吴家鸣指出,对于央企以及一些国际级大企业而言,他们的投资方向往往会多方向,珠海固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各企业有自身的考虑。作为地级市,珠海应该更多地与上级业务部门联动,协调项目动工投产。同时珠海应更大地发挥南海开发的国家战略布局优势,促使项目尽快进入建设投产阶段。
  补链、强链
  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高栏港经济区是珠海发展海工装备制造的重要载体,目前该区已将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高栏的产业规划,该区将重点推进“建链”、“补链”和“壮链”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