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徐工机械:汽车起重机品质领跑再攀新高

转载 2010-07-17 10:54 徐工 来源:徐工
徐工集团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近日,天津码头数百辆徐工汽车起重机齐聚,整装待发,这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首次看到的国内汽车起重机群体出海的画面。据了解,6月份徐工汽车起重机出口量同比增幅达186%。
  海外市场的增长只是一个小插曲,徐工汽车起重机真正亮丽的业绩在国内。2010年上半年,中国起重机在国内市场表现惊人,稳踞行业第一位的徐工,单月平均销量增幅超过30%。徐工汽车起重机上半年净增收入,已相当于2003年全年收入水平。最新出炉的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十强排名中,徐工成功晋级,由第四位跻身前三甲,其中,汽车起重机单项综合经济指标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技术创新再放异彩,仅2010年上半年,徐工共推出三大系列18款新品和改进产品,QAY500全地面起重机、DG68登高平台消防车通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项目审核。
  冲出促销重围 坚定走“世界级”道路
  徐工,位居世界工程机械前十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连续二十一年稳居首位,在2009年拿下500亿后,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把2010年定位为徐工“千亿元新的起点”年,把徐工第三个十年发展大计指向“世界级”,并规划出新的战略路线:“实施差异化战略,坚定‘三高一大’的产品和技术发展道路,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徐工诚信,取得全面升级”。
  作为徐工集团的下属企业,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正在全力按着这一构想奔向世界级。
  “如果我们愿意降低风险控制的标准,这一增速还会再提高,但是我们选择更优质的增长。”徐工机械副总裁、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忠表示,“对照世界级企业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的状态,真正把行业、客户和企业的优质增长放在首位,把徐工诚信落实到位。”
  2010年,得益于国家加大基础投资对内需的拉动,国内汽车起重机行业增长迅猛,宽松的信贷政策给行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催生了非理性低端竞争。进入3、4月份高峰期,同行业个别企业放开融资租赁业务,甚至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推出尚不成熟的产品,频繁动用“零首付,延期还款”、“买大赠小”——把价值50多万元的产品当“赠品”等极端促销手段,导致大量低质产品批量涌入。在这种恶性竞争的带动下,业内顿起狼烟,多个厂家极端促销政策竞相出台,下游吊装业出现了高峰期前所未有的利润率下滑、产品故障频发的态势。
  为了保证整个业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徐工全面调高风险控制标准,主打产品品质牌,全力引导市场恢复理性:“工程机械制造商不应盲目依赖金融手段,制造商最核心的责任在于做强实体,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进步”。 2010年5月,河北沧州的一位客户以高出二手车平均市场价14%的价格买下了徐工二手车,这个价格超过进口日本二手车的价位:“徐工二手车很难买到,虽然买得贵,但用着便宜”——客户心中自有一笔帐。

  “品质为王” 让“中国制造”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从2004年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提出“三高一大”的产品发展战略思想,至今,徐工重型已经在这条道路上积累了六年,每年推出的产品都严格遵照“高可靠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型化”的发展思路向前推进。仅“大型化”方面,国内首台200吨、240吨、300吨、400吨、5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亚洲最高的53米、6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均诞生于徐工,下半年徐工还将推出重量级的超大吨位起重机、8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90米高空作业平台。
  针对“大型化”,王民给下属各公司的要求是:“绝不是追求简单意义上的世界之最或者中国之最,必须是建筑在前面‘三高’基础上的大型化,这才能真正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真谛,突显科技创新本质。”
  但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排除各种干扰。
  近年来,囿于设计能力水平限制及迫于竞争压力,一些厂家或者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或者通过增加产品自重即“多卖铁”来提高产品的局部性能,甚至在毫无过程积累的情况下,就推出“之最”,导致安全隐患、机器内部损耗、油耗等大幅增加。客户当时买设备的时候感觉挺好,但用不了两年,就不堪忍受维修成本过高的压力。同时,行业低端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向优质、高端方向发展的进程受阻。
  因此,必须要让“中国制造”拥有更强的竞争力。2009年底,在完成了新一轮技术升级,全面攻克智能化控制等八项关键技术后,徐工在起重机上全面启动“边界极限”工程。这是个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可称之为“世界起重机技术‘皇冠上的宝石’”。仅从起重机外观来看,国际最高水平是把200吨级起重机控制在五桥范围内,徐工新一代全地面起重机如220吨,是国内唯一接近这一极限能力的机型。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史先信介绍:“‘边界极限’最本质的不是在外观,其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平台,即形成高度系统化、集成化、一体化的设计、制造、管理、供应平台;还必须建立两个基础,就是必须确保产品百分之百安全,确保品质高可靠性;实施一个导向,即从客户实际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充分满足施工作业、工况需求。追求极限境界:尺寸更紧凑、耗材耗能更小、起重工况设计更合理更经济,起重性能最优异。实现一个目标,让客户使用的产品达到损耗最低、品质最好、性能最优、收益最高。”但由于设计能力的限制,目前,国内200吨该类型产品的实际水平是六桥,在吊重性能一定的条件下,一旦桥数再少一桥,结果要么是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要么是产品机体内的损耗会成倍增加。启动这一工程的目的在于,引导行业摆脱低质低价、低销售政策、追求表面之“最”的竞争怪圈,向“三高一大”的方向发展。
  “边界极限”工程的应用,引爆了行业第五次技术革命,有专家称,中国起重机行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2004年共完成了四次技术变革,四次技术变革重点解决的是各项技术核心化自主化的问题,而徐工2010年“边界极限”工程所要创造的是“世界起重机高端技术舞台上的中国高度。”
  三大系列新品震撼出击 抢占市场制高点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步伐加快,工程机械企业靠规模、数量取胜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指出:“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重要的是追求原始创新,抢占未来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2010年伊始,11款徐工新一代K系列汽车起重机集体问市;五月,4款针对油田、沙漠、山地等恶劣施工工况的KT型起重机新品闪亮登场;六月,3款新一代全地面起重机横空出世……三大系列新品,震撼出击。
  在工程机械行业,很少能看到这种新品群体问世的场面。主要是由于对系统性技术没有吃透,往往多一款新品,多做一次改进,就多出一条技术路线,增加了设计和制造技术整合的难度。而徐工早在2004年就在运作一体化的技术平台,从产品技术统形开始起步,重点攻关基础研究,逐步搭建起七大系统设计平台,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单增海表示:“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仿真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结构有限元分析,更不是单纯的引进先进设备,我们已实现由单个结构、单个系统研究,上升到包含第三方研究、产品主体设计、制造过程管理、工艺技术应用、信息网络等整个技术共性体系的整合推进。”
  正是突破了基础研究、系统平台的瓶颈,徐工起重机新品均是系列性推出,11款新一代K系列深度体现了“边界极限”思想,极致化性能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专门针对油田、山地、沙漠等恶劣工况环境的油田专用车系列,打破了行业技术竞赛扎堆比臂长的“独木桥”现象,为通用型设备细分市场探索出新路,为改变下游吊装业越陷越深的同质竞争,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复杂系数最高,难度最大的当属全地面起重机,每跃升一个台阶,设计难度就会增加数倍,徐工在推出200吨后,为了向300吨、400吨迈进,通过攻关240吨,重点解决了多节吊臂、多桥转向、整机匹配、结构件受力等百余项难题,500吨是一个全新的技术突破,充分应用了整机自拆装、超起、塔式副臂技术,为向更大吨位迈进扫平了道路。
  在这样的实力基础上,徐工新一代180吨、220吨、26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上新台阶,攻克了目前国际领先的多轴多模式电液转向、盘式制动、高端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填补了38项国家技术空白,安全性提高30%,维护成本降低20%,性能全面领先——中国起重机行业品质升级的全新时代由此开启。
  工程起重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用户在问,行业在问,社会也在问。徐工用业绩指标和实际行动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突破促销重围,单月销量连续4个月增幅30%,排除低端干扰,“边界极限”工程引爆第五次技术变革,登顶技术高峰,三大系列新品震撼出击……

 

相关链接: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变革之路
1963年,中国推出第一代汽车起重机,此后,徐工连续五次引领行业技术变革:
20世纪70年代,徐工率先进入全液压汽车起重机领域,掀起了中国起重机行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2000年,徐工推出的K系列汽车起重机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2002年,中国首台全地面起重机在徐工诞生,中国从此步入高端起重机领域;
“U形”、“单缸插销自动伸缩”吊臂技术一直是国外高端产品的标志,2004年徐工重型突破封锁、自主创新,打破以往能设计不能制造的尴尬局面,在汽车起重机行业再一次引发了革命,给中国装备制造业添加了绚烂的一笔。
领跑者的先知先觉往往很难被行业接受,所以,在徐工吊臂技术已完成从“多边形”向“椭圆形”转变,并已实现40000根批量应用的五年后,在徐工大批量应用单缸自动伸缩插销等60余项高端技术的五年后,在徐工全地面起重机已批量销售甚至远赴海外的五年后,行业第二家才开始跟进。
徐工——这个领跑者的脚步已迈入新的高度……
2010年上半年,徐工全面启动“边界极限”工程,接连推出三大系列新品,一举引爆行业第五次技术革命。

0 0

网友评论

取消